三種發展建設模式已敲定。
作為城市發展中的新角色,特色小鎮將在未來北京經濟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昨日,市政府召開《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新聞發布會,市農委主任孫文鍇透露,為充分發揮郊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作用,北京將在原有42個重點小城鎮的基礎上,結合各小鎮不同區位條件,規劃建設一批功能性特色小城鎮,以實現農民就近、就地城鎮化。更重要的是,特色小鎮發展建設的三種模式也隨之浮出水面。
孫文鍇介紹,目前北京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模式共有三種。一是加快培育各鎮已有的特色產業功能,例如密云區古北水鎮、司馬臺長城區域旅游,以及昌平區小湯山鎮以草莓為特色的采摘文化。二是以多項即將落地的重大項目為契機,開發周邊地區配套產業小鎮,例如圍繞2019年召開的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延慶區打造世園小鎮。三是通過將中心城區產業轉移至郊區,拉動小鎮的經濟發展,“已經搬遷至順義區楊鎮的北京城市學院,就是帶動當地就業及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典型案例。”
實際上,由于特大城市各類城市病頻發,小城鎮已經逐漸成為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橋頭堡。今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隨后京津冀、山東、江蘇等地都相繼出臺“示范小鎮”、特色小鎮實施方案。
據了解,特色小鎮可以基于原有的小鎮行政區范圍而建,也可以在城鄉的特定區域規劃建立。在條件完備的情況下,特色小鎮甚至可以成為高新技術發展的前沿陣地,美國的硅谷、德國的海登堡即是以鎮為基礎發展而成。
而在國內,類似實踐最為成功的莫過于浙江,全省首批37個特色小鎮共集聚了各類創業者近萬名、新入駐企業3300家。其中,依托浙臺(蒼南)經貿合作區,蒼南臺商小鎮形成了以臺資企業為主的納米光電主導產業,海鹽核電小鎮則吸納了法國阿海琺集團、法國施耐德電氣集團等一批核電關聯產業巨頭。
“我國目前正推進新型城鎮化,主要目標就是嚴控‘兩大’,即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激活‘兩小’,即小城市和小城鎮”,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區域與城市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小城鎮較低的地價和生活成本,也是吸引產業落地的一大要素,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全國1.92萬個小城鎮區位條件各不相同,推廣模式必須因地制宜。”
方創琳同時提醒,包括特色小鎮在內的大多數小城鎮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市場集聚程度低,對于人才的吸引能力普遍不足,是制約后續發展的主要阻礙,“因而在建設過程中,實現城市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向城鎮延伸,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