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加快提升服務保障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釋放消費潛力,實現通用航空業持續健康發展。
《意見》指出,近年來,我國通用航空業發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通用機場超過300個,通用航空企業281家,在冊通用航空器1874架,2015年飛行量達73.2萬小時。但總體上看,我國通用航空業規模仍然較小,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進展緩慢,航空器自主研發制造能力不足,通用航空運營服務薄弱,與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興航空消費需求仍有較大差距。
為此,《意見》從以下五大方面對通用航空業的發展作出部署:
一是培育通用航空市場。強化通用航空交通服務功能,積極發展短途運輸,滿足偏遠地區、地面交通不便地區人民群眾的基本出行需求;鼓勵發展公務航空,適應個性化、高效率的出行需求。擴大通用航空在搶險救災、醫療救護等公益服務領域應用,以及工農林生產應用。促進通用航空與旅游、體育以及互聯網、創意經濟的融合發展,引領新興大眾消費。
中機院解讀:培育通用航空市場是針對我國通用航空的短板而提出的,有很強的針對性。
經統計,2014年年底,中國通航飛行小時數為58.94萬小時,僅為美國的2.38%。中國每百萬人擁有的通航航空器數量不足2架,同期美國每百萬人擁通用航空器約700架、加拿大1025架、澳大利亞543架、德國266架、法國491架,巴西和南非分別為98架和225架。
擴大通用航空在多領域的應用,加強與其他行業的及互聯網、創新經濟的融合,即符合形勢需要,也順應了當今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
二是加快通用機場建設。統籌協調通用航空與公共運輸航空,優化規劃布局,合理確定標準,完善審核程序,分類推進通用機場建設,解決“落地難”問題。
中機院解讀:過去一年,我國通用航空的建設進程明顯加快,各地方也在黨中央的號召下,紛紛出臺通用機場規劃:1月21日河南省發文,到2020年通用機場將達15個以上;6月5日重慶晚報訊,重慶市規劃布局26個通用機場及起降點;9月22日湖北荊州“十三五”規劃建設4個通用機場;9月30日浙江省發文,在2020年前投資80億新建通用機場41個;10月16日江西省發文,在2020年前新建通用機場15個;12月25日廣東東莞發文:未來15年將建7個通用機場;12月27日甘肅省發文:“十三五”期間將布局200個通用機場;12月30日河北省宣布到2020年通用機場將達30個以上。
雖然機場建設的步伐有所加快,但是也該清醒的意識到,我國與通航業發達的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據2015年統計的數據,中國通航機場(含臨時起降點)僅是美國的2%,且也遠低于巴西的2500、澳大利亞的2324和加拿大的1700。此次《意見》提出加快通用機場建設,可以說是發展我國通用航空,縮短與他國差距的重要舉措。
三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技術,提升制造水平,推廣應用新技術。建設綜合或專業示范區,促進產業集聚,優化產業布局,提升國際競爭力。
中機院解讀:我國自主制造能力相對滯后,通用飛機進口比例超過70%,由于機型分散,多種進口機型存量不足以吸引國外制造商在境內建立航材庫和維修支持,需要赴境外維修或停機等待航材運輸,造成生產、運營成本高昂。
今年以來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以及對未來國家發展作出重要部署的兩會,都在強調創新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創新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服務模式,通用航空業的參與者需要予以重視。
四是擴大低空空域開放。實現真高3000米以下監視空域和報告空域無縫銜接,簡化飛行審批(備案)程序,明確報批時限要求,方便通用航空器快捷機動飛行,解決“上天難”問題。
中機院解讀:據國際民航組織統計,全球通用飛行小時超過4000×104h,我國國土面積占全球的6.4%,而我國通航飛行僅占全球不足1.5%。我國低空空域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為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2014年,《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規定(試行)》(征求意見稿)出臺,對未來我國真高1000米(含)以下區域的管理進行了闡述。
在空域分類劃設上,意見稿提出,低空空域將分為管制空域、監視空域、報告空域以及目視飛行航線四大類:管制空域是指為飛行活動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務、飛行情報服務、航空氣象服務、航空情報服務和告警服務的空域;監視空域是指為飛行活動提供飛行情報服務、航空氣象服務、航空情報服務和告警服務的空域;報告空域是指為飛行活動提供航空氣象服務和告警服務,并根據用戶需求提供航空情報服務的空域;目視飛行航線是為確保航空用戶能夠飛到預定空域,且飛行人員在目視條件下飛行的航線。
此次出臺的《意見》,是繼2014年之后的又一次破冰之旅,標志著我國低空空域資源管理由粗放向精細化轉變,將有助于通用航空業的推廣,甚至也將有助于無人機行業的合法、有序發展。
五是強化全程安全監管。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通用航空聯合監管機制,在方便通用航空飛行活動的同時,加強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和執法力度,對通用航空器生產準入、適航管理、運行安全等實施全過程監管,確保通用航空飛行安全有序。
中機院解讀:通用航空業涉及諸多管理部門,任何一個部門的配合不力,都可能會影響到通用航空業的發展,因此明確責任主體、減少職能交叉和多頭管理、促進各部門之間的政策和職能協調尤為重要。
今年兩會期間,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簡除煩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眾有更平等的機會和更大的創造空間。
通航領域的簡政放權、和“互聯網+政務服務”需要各部門協調進行,也需要企業的積極配合,從而為我國通用航空業建立一個飛行常態化、便捷化的政策環境。
《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500個以上通用機場,基本實現地級以上城市擁有通用機場或兼顧通用航空服務的運輸機場,覆蓋農產品主產區、主要林區、50%以上的5A級旅游景區。通用航空器達到5000架以上,年飛行量200萬小時以上,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通用航空企業。通用航空器研發制造水平和自主化率有較大提升,國產通用航空器在通用航空機隊中的比例明顯提高。通用航空業經濟規模超過1萬億元,初步形成安全、有序、協調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