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網絡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體化服務、綠色化發展,建設國內國際通道聯通、區域城鄉覆蓋廣泛、樞紐節點功能完善、運輸服務一體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構建內通外聯的運輸通道網絡
構建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內暢外通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強進出疆、出入藏通道建設,構建西北、西南、東北對外交通走廊和海上絲綢之路走廊。打造高品質的快速網絡,加快推進高速鐵路成網,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絡,適度建設地方高速公路,增強樞紐機場和干支線機場功能。完善廣覆蓋的基礎網絡,加快中西部鐵路建設,推進普通國省道提質改造和瓶頸路段建設,提升沿海和內河水運設施專業化水平,加強農村公路、通用機場建設,推進油氣管道區域互聯。提升郵政網絡服務水平,加強快遞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現代高效的城際城市交通
在城鎮化地區大力發展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鼓勵利用既有鐵路開行城際列車,形成多層次軌道交通骨干網絡,高效銜接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快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鼓勵綠色出行。促進網絡預約等定制交通發展。強化中心城區與對外干線公路快速聯系,暢通城市內外交通。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加強郵政、快遞網絡終端建設。
打造一體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
優化樞紐空間布局,建設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全國性、區域性和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水平,加強中西部重要樞紐建設,推進沿邊重要口岸樞紐建設,提升樞紐內外輻射能力。完善樞紐綜合服務功能,優化中轉設施和集疏運網絡,強化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化銜接,實現不同運輸方式協調高效,發揮綜合優勢,提升交通物流整體效率。
推動運輸服務低碳智能安全發展
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加強標準化、現代化運輸裝備和節能環保運輸工具推廣應用。加快智能交通發展,推廣先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裝備應用,加強聯程聯運系統、智能管理系統、公共信息系統建設,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提高交通運輸服務質量和效益。強化交通運輸、郵政安全管理,提升安全保障、應急處置和救援能力。推進出租汽車行業改革、鐵路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空域管理體制改革。
京津冀協同發展—構建一體化現代交通網絡
建設高效密集軌道交通網,強化干線鐵路建設,加快建設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并逐步成網,充分利用現有能力開行城際、市域(郊)列車,客運專線覆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完善高速公路網絡,提升國省干線技術等級。構建分工協作的港口群,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建立海事統籌監管新模式。打造國際一流航空樞紐,構建航空運輸協作機制。
長江經濟帶—構建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統籌發展多種交通方式。建設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開展宜昌至安慶航道整治,推進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建設,完善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港口布局,加快建設武漢、重慶長江中上游航運中心和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江海聯運、水鐵聯運,建設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推進長江船型標準化,健全智能安全保障系統。加快高速鐵路和高等級公路建設。強化航空樞紐功能,完善支線機場布局。建設沿江油氣主干管道,推動管道互聯互通。
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進先進制造基地+建設快速鐵路網
加快市場取向的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推動結構調整,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整體競爭力。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大力開展和積極鼓勵創業創新,支持建設技術和產業創新中心,吸引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集聚,使創新真正成為東北地區發展的強大動力。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促進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推進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建設。支持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組織實施好老舊城區改造、沉陷區治理等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建設快速鐵路網和電力外送通道。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加快解決廠辦大集體等問題。支持建設面向俄日韓等國家的合作平臺。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協同推進戰略互信、投資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
加強內陸沿邊地區口岸和基礎設施建設,開辟跨境多式聯運交通走廊。發展外向型產業集群,形成各有側重的對外開放基地。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升級,提高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水平。提升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對外合作水平。以內陸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為依托,建設內陸開放戰略支撐帶。支持沿海地區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發揮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對外開放門戶作用,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經濟區。支持寧夏等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支持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推進雙邊國際合作產業園建設。探索建立舟山自由貿易港區。
健全“一帶一路”合作機制
圍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健全“一帶一路”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推動與沿線國家發展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對接,推進沿線國家間的運輸便利化安排,開展沿線大通關合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項目為基礎、各類基金引導、企業和機構參與的多元化融資模式。加強同國際組織和金融組織機構合作,積極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建設,發揮絲路基金作用,吸引國際資金共建開放多元共贏的金融合作平臺。充分發揮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橋梁紐帶作用。
暢通“一帶一路”經濟走廊
推動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新亞歐大陸橋、中巴、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建設,推進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同構建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加強能源資源和產業鏈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轉化率。支持中歐等國際集裝箱運輸和郵政班列發展。建設上合組織國際物流園和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積極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建設,參與沿線重要港口建設與經營,推動共建臨港產業集聚區,暢通海上貿易通道。推進公鐵水及航空多式聯運,構建國際物流大通道,加強重要通道、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福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打造具有國際航運影響力的海上絲綢之路指數。
深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
以鋼鐵、有色、建材、鐵路、電力、化工、輕紡、汽車、通信、工程機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行業為重點,采用境外投資、工程承包、技術合作、裝備出口等方式,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建立產能合作項目庫,推動重大示范項目建設。引導企業集群式走出去,因地制宜建設境外產業集聚區。加快拓展多雙邊產能合作機制,積極與發達國家合作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建立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商協會等共同參與的統籌協調和對接機制。完善財稅、金融、保險、投融資平臺、風險評估等服務支撐體系。
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朝高端、智能、綠色、服務方向發展,培育制造業競爭新優勢。
全面提升工業基礎能力
實施工業強基工程,重點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四基”瓶頸。引導整機企業與“四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產需對接。支持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和聯合攻關,系統解決“四基”工程化和產業化關鍵問題。強化基礎領域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實施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支持工業設計中心建設。設立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
加快發展新型制造業
實施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明顯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發展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強化智能制造標準、工業電子設備、核心支撐軟件等基礎。加強工業互聯網設施建設、技術驗證和示范推廣,推動“中國制造+互聯網”取得實質性突破。培育推廣新型智能制造模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轉變。鼓勵建立智能制造產業聯盟。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推進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引導制造企業延伸服務鏈條、促進服務增值。推進制造業集聚區改造提升,建設一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培育若干先進制造業中心。
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完善政策體系,支持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實現重點領域向中高端的群體性突破。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鼓勵企業并購,形成以大企業集團為核心,集中度高、分工細化、協作高效的產業組織形態。支持專業化中小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