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一個海陸互補的多線通路系統
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并行發展,海陸通道的興衰更替主要取決于不同歷史時期的陸上與海上的國家實力
海陸兼顧的多通道通暢對國家和貿易安全有著重要的作用,形成對外文化交流多重窗口,擴大戰略迂回空間
階段一:環大西洋貿易興起(15世紀-20世紀初)
兩次工業革命推動歐洲和美國國家崛起;環大西洋沿岸的歐美國家主導世界貿易體系階段二:環大西洋貿易興起時期(20世紀中-21世紀初)
新科技革命與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美日及東亞主導的世界貿易格局階段三:環印度洋貿易時代的到來(21世紀后)
國際金融危機與新興經濟體崛起背景下多極主導的未來貿易新格局; 中國、東盟為代表的環印度洋地區國家貿易逐漸舉起從“傳統輸出”轉向“投資+貿易”
從向全球市場輸出廉價消費品以獲取能源礦產資源的傳統模式轉向輸出高科技產品、成套設備和服務貿易的未來模式,帶動產業布局的結構性調整。從“傳統輸出”轉向“投資+貿易”
從向全球市場輸出廉價消費品以獲取能源礦產資源的傳統模式轉向輸出高科技產品、成套設備和服務貿易的未來模式,帶動產業布局的結構性調整。全面的區域政策:西安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東部地區優化提升。
41個開放平臺的投放:東/南部21個,中部7個,西部10個,東北3個。
四區分工: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制造)的現代服務業(金融等)主要布局在東部、中部、東北。
11個國家新區的設置:東/南部6個,中部0個,西部5個。
4個自貿區設置:東/南部4個 中部0個 西部0個
整體重東輕西:西部內部聯系薄弱,尤其是西南地區通道建設嚴重不足。
西部重北輕南:內陸人口經濟重心在南邊,但設施水平北線高于南線。
節點建構:從中心集聚到門戶引領,形成三類戰略節點
國際化門戶:三大沿海國際化門戶(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內陸國際門戶(關于與蘭因本城市群、成渝、滇中南城鎮群);邊疆戰略支點、海外戰略支點
“一帶一路”是融合對外經濟、跨境合作、空間布局、實施舉措等多方面的綜合戰略,南海經略、西部崛起、西北通衢……,將促成國家新的空間格局。
從歐盟與美國的發展戰略方向來看,都是推動多向開放來實現應對全球格局的變化,開放多個扇面應對不同的對外聯系。
從沿海的產品貿易走向產業與技術的內陸崛起
從地理大發現至工業革命時期,各國的貿易主導方式經歷了“產品貿易-金融貿易-產業資本-技術創新”的發展歷程。伴隨著貿易方式的轉變,主導區也經歷了從海港地區逐步向內陸萊茵河地區的轉移。
海陸聯動的合作共贏發展
歐洲的快速復興得益于聯合發展,打破歐洲各國間貿易與政治壁壘,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強了人員的流動性與資源的優化配置,集中建設海陸一體的集輸運體系,統一了空間與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劉丹,2013)
以萊茵河流域為核心的“藍香蕉”地區為歐洲海陸聯動的戰略核心
以萊茵河為主導的“藍香蕉”地帶,形成歐洲海陸聯動的貨物輸送體系中心結構(麥賢敏 2008)。
東部和中西部地區依托大西洋面向歐洲
19世紀上半葉,美國的國家戰略是以東部紐約的港口貿易為核心、以中西部芝加哥大都市區的制造業為腹地,通過運河及鐵路與沿海的大西洋地區相聯系。
西部依托太平洋面向亞太地區
19世紀下半葉,美國國家戰略是東西并重,西部礦業城市向創新、娛樂、貿易、航空、信息等行業轉型,形成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三大沿海都市區。
南部依托墨西哥灣面向拉美地區
20世紀上半葉,由石油資源及國防投資的帶動,美國國家戰略向南開放,形成達拉斯、休斯頓、亞特蘭大、奧蘭多等4個大都市區。
南海地區是國內市場和東南亞新興市場的樞紐
創新優勢:以華為和中興為代表的珠三角企業憑借創新優勢已廣泛走向世界市場,并逐步占領產業高端環節。
中國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全球經濟樞紐
通過鏈接東盟、南亞等全球新興市場和我國西南地區等內陸市場腹地,一方面鞏固新興市場,另一方面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全方位合作,加快構建環印度洋地區的經濟新格局,引導中國從更高層次、更寬領域融入世界市場。
展示中國和平崛起的窗口
改變以低端制造業為主的對外輸出結構,轉向以高技術和現代服務為主的產業輸出結構,通過傳遞世界市場的勢能推動南海地區率先轉型發展。
東南亞經貿文化合作中心
廣泛加強與東盟、南亞地區的經貿和文化交流,以經貿和文化合作為紐帶與沿線國家共同邁入現代化,樹立珠三角在東南亞地區經貿文化局合作中心的地位。
西南地區水土條件良好,是長江流域開發最早的地區,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是我國與東南亞、南亞的經濟文化交流前沿。
近代以來,面對來自沿海和蘇聯方向的外部壓力,西南地區多次成為我國戰時后方。抗戰時期和三線建設時期,大量的要素向西南地區集中,客觀上推動了西南地區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長江水道聯通東西的作用,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我國內陸制造業集中地區和對外開放的重點地區。
西北地區是陸上絲綢之路的核心,是連接中原與中亞、西亞、歐洲的紐帶和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平臺。
兩千多年前,東起古代中國長安(今陜西西安)、西達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既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重要經濟動脈,又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友好通途,在沿線形成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文化資源。
東部沿海已經形成“國家新區+自貿區”的戰略布局。在多向開放的國家空間新結構下,在西北和西南地區急需增設“國家新區+自貿區”的戰略節點。
建議未來進一步考慮在關中城鎮群,增設西咸國家新區+自貿區,在滇中南城鎮群,增設昆明滇中新區+自貿區,在北部灣城鎮群,增設南寧五象新區+自貿區。
“一帶一路”戰略謀劃世界中的中國,更在重塑中國面向的世界。我們基于發達國家已有空間戰略的案例研究,聚焦國內全域格局發展,試圖建構“一帶一路”戰略 下我國的整體空間框架,通過提出各區域的戰略舉措,促進國內空間戰略調整、自貿區政策區建設,構筑中國自主的全球貿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