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2016年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關于完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考核制度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6〕14號)。明確提出,通過對國家級經開區進行考核評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精準度,充分調動國家級經開區加快轉型升級、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積極性,繼續把國家級經開區建設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和實施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成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培育吸引外資新優勢的排頭兵,成為科技創新驅動和綠色集約發展的示范區,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落腳地。
2016年5月3日,商務部按照國辦發〔2016〕14號文件要求制訂并印發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辦法》,規定考核評價工作每年開展一次。 該評價工作每年開展一次,原則上當年6-10月開展。商務部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將實行“動態管理”,綜合考核“末尾淘汰制” ,實行“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評價結果作為商務部對國家級經開區實施動態管理的依據,對國家級經開區影響很大,對當年考核評價結果處于最后10名的國家級經開區,予以通報和約談,指出其發展中存在的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責令整改;對連續兩次考核評價結果處于最后5名的國家級經開區,建議降為省級經濟開發區,按程序報國務院批準。
二、定義及特征
(一)定義
經濟開發區的概念可理解為:為實現地方產業與經濟發展目標,由政府或企業通過完整而周全的規劃來建設適于產業實體進駐的有一定規模的區位環境。
(二)特征
★是為實現地方產業與經濟發展目標而建的區域,是一種區域發展政策工具。
★是按規劃進行建設的區域,以城市為依托,具有自己的母城。
★具有內部統一性的區域,體現為產業間具有聯系;擁有生產、 居住、 游憩等多樣化服務功能;統一由一個行政主管單位或公司對進入園區的企業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 服務、 管理等。
★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是一個動態的、 不斷演進的區域。
三、現狀
1984年,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誕生。截至2014年7月,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1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15家,國家級保稅區13家,國家級出口加工區63家,國家級邊境經濟技術開發區15家,其他國家級開發區57家,省級開發區1170個。截至2016年,全國國家級經開區數量已達219家,其中東部地區107家,中部地區63家,西部地區49家,區域分布漸趨平衡。

四、問題
★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尚不夠清晰,主導產業的帶動作用不突出,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
★營商環境有待改善,在行政效率、法制環境等方面均需進一步改善和提升。
★大部分國家級經開區土地發展空間不足,但也有個別經開區存在節能環保意識不強、土地利用粗放等現象。
五、趨勢
★不少開發區將被淘汰或降級
★未來市場主導
★同質競爭向差異化發展轉變
★注重軟環境建設
六、發展模式
(一)一區多園的發展模式
該模式是指在一區多園的建設規劃下,采取大管委會下建立若干個分管理委員會的方式對開發區各個園區進行管理。該模式顯著的特點是分區分塊開發,針對不同的產業特點劃歸不同的園區。國內該種模式體現有北京的中關村、天津的經濟開發區等。
(二)政區合一的發展模式
該模式是指政府與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管理機構“合二為一”,對外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該模式顯著的特點是上下溝通方便,政府支持力度顯著。該模式在國內體現有廣州經濟開發區、青島經濟開發區以及哈爾冰經濟開發區等。廣州經濟開發區是廣州市政府整合廣州市所有的經濟開發區,實行整個廣州市就是一個開發區又行使一級政府職能,既承擔對開發區的開發建設任務,又承擔政府行政管理的社會職能,該模式得到國內專家學者的一致認可。
(三)政府派出機構的發展模式
該模式是指開發區不是一級政府,而是政府的一個派出機構,在有關經濟管理方面的權利,主要是市政府和有關部門授予,享受市級管理權限,該模式在我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中最多,設有對應開發區管委會的開發區建設公司,行使管委會的“市場之手”,承擔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比較典型的是成都經濟開發區、西安經濟開發區等。
(四)獨立行政區發展模式
該模式既是國家級開發區,又是一個新城區,其管理機構為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全面負責開發區的管理和建設,行使完整的一級政府權利。該模式具有辦事效率高,招商引資能力強等優勢,國內比較成熟并取得成績的開發區是蘇州工業園,是國內借鑒比較多的開發區之一。
七、案例
(一)美國硅谷
1、概況
硅谷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以南,包括圣塔克拉拉郡及其與圣·蒙特爾、阿拉米達、圣塔克魯茲等郡鄰近的部分,總面積約3880平方公里,人口243萬(2005年)。硅谷是世界一流園區的典型代表,是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高技術開發所效仿的對象。
★20世紀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是硅谷崛起和初步發展時期。硅谷的發展模式,即“學術-工業綜合體”,以及風險資本與創新公司的初步結合基本定型。
★20世紀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是硅谷的大發展時期。1971年微處理器的發明使生產微機成為可能。微處理器使硅谷從而也使整個美國進入了微電子時代。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硅谷由低潮重新走向高潮,軟件業的崛起很快使硅谷度過了危機,硅谷的非物質化進程,使硅谷率先進入了“信息社會”。
★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現在,硅谷大規模進入網絡時代,網絡時代又帶來了軟件業的昌盛。這是軟件業和網絡業同時大發展時期,也是硅谷的社會文化和人們的思維領域發生根本變化的時期。
2、發展模式
硅谷成功的原因得益于大學、政府的作用和風險資本投資、戰爭政治環境以及創新企業家的革新等。
★從機制上講,硅谷首創了一種科、技、產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其中政府起重要的中介力量。
★遵循以中小企業為核心的發展模式。
★獨特的文化模式:新型創新文化、佯謬文化、獨特的企業文化、時間文化。
3、硅谷發展中的政府作用
★美國政府國防部的訂單對硅谷新技術的擴散影響重大。
★政府通過研發投入和相關政策促進硅谷技術發展。
★政府為硅谷的不斷擴展提供規劃用地。
★政府對改善硅谷的交通狀況起著重要作用。
(二)新加坡裕廊工業園區
1、概況
裕廊位于新加坡島西南部的海濱地帶,距市區約10多公里,面積為60平方公里。此地區原本為荒蕪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澤和丘陵,但是具有建設現代化工業區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
★1961年政府計劃在裕廊劃定6480公頃土地發展工業園區,并撥出1億新元進行基礎建設。
★1968年園區內的廠房、港口、碼頭、鐵路、公路、電力、供水等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同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鎮管理局(JTC),專門負責經營管理裕廊工業區和全國其他各工業區。
★截止到2003年底,新加坡島內已建立了30多個工業園區,包含了7000多家跨國公司和本地的高技術制造業公司,對GDP的直接貢獻率為25%,雇傭了全國1/3以上的勞動力。其中裕廊鎮管理局公司(JTC Corporation)是這些工業園區的主要開發者。
2、發展模式
裕廊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是政府主導的開發運營模式。新加坡工業園區的開發運營主要是由政府壟斷開發。不論是在最初的管理機構——經濟發展局,還是后來在從經濟發展局獨立而出的裕廊管理局的管理之下,新加坡工業園區的公共物品特性很強。在整個開發過程中,裕廊工業園區的資金籌集、土地運用、招商引資等均采用一級政府統一規劃、專業化分工建設、管理和服務協調相配合的發展模式。園區的初期開發建設資金來自政府。后期資金的來源雖呈多樣化趨向,但項目建設的初期投入資金仍然主要來源于政府。政府用法律制度來安排土地的開發利用,由JTC統一控制全國工業用地和各類園區的供給,園區由經濟發展局遍布于世界的專業招商隊伍統一負責招商。
3、園區發展中的政府作用
★政府在開發中的壟斷作用。
★提供開發資金。
★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
(三)蘇州工業園區
1、概況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兩國政府間重要的合作項目,1994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同年5月實施啟動。園區地處蘇州城東金雞湖畔,行政區域面積288平方公里,下轄三個鎮,戶籍人口26萬,其中,中新合作開發區規劃面積70平方公里。
2005年,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達580,7億元,比開發之初增長了50倍;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1.5億元,增長200倍;進出口總額從開發之初的幾百萬美元增加到405億美元,其中出口192億美元,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城鎮職工和農村居民收入分別超過2.8萬元和1萬元,均增長了5倍左右。
2、發展模式
★蘇州工業園區將新加坡的成功經驗和中國國情及園區實際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使園區既能高效運作又能實現社會公平。
★蘇州工業園區承擔著高速發展的任務,體制設置強調效率。
3、園區發展中的政府作用
★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由專職副市長兼任。園區在機構層級、管制授權、政策安排等方面較強,超過了普通國家級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的體制設計沒有違反開發區超自主體制的要求。
★政府保證了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和建設中的政策待遇。在項目審批方面,遠超過江蘇省的職能園區的權力,超過國家級經濟技術開區的3000萬美元權限,保證了開發區招商、建設服務過程中的交易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