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7月國家層面提出加快構建特色小鎮以來,特色小鎮成為當下各地建設發展的熱點。前不久,安徽省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1年,培育和規劃建設80個左右省級特色小鎮,重點打造一批特色小鎮樣板,形成示范效應。 ”
作為撬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和促進創新創業的有效平臺,特色小鎮建設的作用和意義自不待言。然而,一些地方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存在趨同化發展、破壞性建設等問題,甚至出現不顧實際、一哄而上的現象,導致特色小鎮建設“跑偏”。
根據各地的探索經驗,特色小鎮是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發展平臺。其中,產業特色是小鎮的核心元素,必須立足當地主導產業和歷史經典產業,突出“轉型”和“創新”,主攻最有基礎、最有優勢、最具潛力的特色產業,不搞“大而全”,注重“特而強”,培育各個領域、行業的“單打冠軍”,避免“千鎮一面”、同質競爭。即便主攻同一產業,也要差異定位、細分領域、錯位發展。
特色小鎮不一定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鎮”,也不同于產業園區、風景區的“區”。這就要求小鎮建設在規模上避免“大而廣”,追求“精而美”;在功能上注重功能疊加,融合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等功能,克服“散而弱”,強調“聚而合”,不搞大拆大建,不搞“產業園+風景區+文化館、博物館”之類的大拼盤,讓傳統與現代、歷史與時尚、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讓人愿意留下來創業和生活。
文化是特色小鎮的“內核”,要把文化基因植入產業發展全過程,匯聚創新文化、歷史文化、農耕文化、山水文化等人文資源,形成“人無我有”“一鎮一風格”的區域特色文化。同時,堅持生態優先,圍繞小鎮的生產、體驗和服務實行“嵌入式開發”,賦予小鎮休閑旅游、工業旅游、體驗旅游、研學旅游、健康旅游等多元化旅游功能,讓獨特的自然風光之美、錯落的空間結構之美、多元的功能融合之美、多彩的歷史人文之美有機統一。
為防止特色小鎮建設“穿新鞋走老路”,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創新體制機制,發揮政府在產業發展、空間布局、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引導作用,推動資源要素的整合集成與優化重組,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配套銜接,努力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產城融合、綠色生態、美麗宜居的特色小鎮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