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規劃的新征程中,冶金礦山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為實現高質量發展,企業需以資源整合開發及結構調整為切入點,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產業集中度。同時,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行業轉型的必然選擇,企業應積極推進節能減排與資源循環利用,探索低碳技術的應用。此外,通過對標挖潛和極致降本增效,企業可進一步提升競爭力。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和科技創新將成為推動行業升級的核心動力,助力企業實現高效生產和智能管理。在此基礎上,延伸產業鏈、深化產品加工以及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將為企業創造更多附加值。最后,專業化整合和多元產業發展將進一步優化企業布局,為行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資源整合開發及結構調整
加強勘探投資,增加對現有礦區和潛在礦區的勘探投入。針對傳統礦區資源日漸減少的情況,加快深部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確保礦山生產的連續性和長期供應的保障。整合周邊資源,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整合礦區附近的中小型礦山資源,形成資源集中開發的規模效應,降低開發成本并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此外,優化礦區生產規劃,根據資源儲備和地質條件對礦區進行科學規劃和布局;合理安排采礦作業區域,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一是重點從生產工藝和設備、 能源結構、固廢資源綜合利用、外部物流、總圖運輸等方面,做好礦山生產全流程和全生命周期的碳核算、減污降碳潛力分析以及碳減排工作,提出低碳實施方案和路徑等,同時完善碳排放管理體系,持續推進碳核算與認證、降碳措施等落實,打造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礦山。二是做好低碳排放產品的生產及質量控制,增加綠色低碳礦產品供給。三是參考力拓、必和必拓等國際礦業巨頭,積極與下游鋼鐵企業聯合開展鐵礦石生產直接還原鐵、電熔分爐等冶煉工藝技術路線,促進協同減碳。
三、開展對標挖潛推動極致降本增效
我國礦山逐步轉入地下和深井開采,以及有關環保投入,將成為推升礦山生產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此外,行業還存在與現有的四大礦山的低成本競爭,以及與廢鋼、直接還原鐵、冷壓塊等替代產品的競爭。因此,在降低成本方面,需加強對標行業標桿,優化生產流程,對生產中的關鍵消耗品,如炸藥、燃料、電力、水資源等,實施精細化管理,分析消耗數據,找出潛在的節約空間,逐步降低成本。尤其是鐵礦企業能源成本占總生產成本的20%~ 50%,需大力推動節能減排,降低能耗成本。
四、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
引入大型化設備、智能采選設備或推動設備大型化,推廣智能采選技術,搭建數字化管理平臺、建立全面的數據管理系統,優化生產調度,加強智能管理,加強數字化與智能化礦山管理,實現采、運、碎、選、尾客生產流程和經營管理等業務流程的數字化智能化提升和全過程一體化管控, 構建高質量、可持續的智能礦山發展模式,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安全生產,促進礦山轉型升級,引領資源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五、大力推進礦業科技創新
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與經營發展一體化,通過戰略目標制定構建核心競爭力。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創新活力,建設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組建重點實驗室及科技創新發展平臺,引入高端科研人才,加強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加強”產學研”合作,結合下游市場調研,深化科研開發和采選及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攻關,加大產品研發投入,持續提升研發能力,聚力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乘數效應,以科技創新不斷塑造行業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優勢。
六、促進產業鏈延伸及產品深加工
著眼于戰略性礦產資源的高值化利用,對于未來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加強鐵礦資源利用產業鏈建設,加緊資源下游新材料的應用研發和產業化,實現戰略資源的多元化利用和價值提升。未來可結合行業發展情況及需求,促進產業鏈往下延伸,圍繞鐵精礦高值化產品,推進鐵礦石精深加工,進一步開展超級鐵精礦、球團礦、冷壓塊、直接還原鐵(DRI) 等產品制備,在生產新工藝和市場高附加值產品方面取得突破。
七、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及高值化利用
一是深入推進尾礦、 廢石資源綜合利用,提升資源價值。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鐵尾礦堆存量約100億噸,且每年還有約7億噸的新增量,在國家尾礦庫原則上只減不增的背景下,未來在綠色建材產品制備、尾礦充填、尾礦生態修復等方面加強研究,加大固廢利用量。二是推進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針對鐵礦中共伴生的有價金屬元素,例如釩鈦鐵礦中釩、鈦、鉻、鎳等金屬元素,重點開展共伴生礦物回收工藝與技術研究,提高鐵礦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同時從礦石中提取更多有價值的共伴生資源,提升經濟效益。
八、專業化整合促進多元產業發展
目前,國內鐵礦企業市場化多元產業發展受傳統模式影響較大,以保障礦業生產的功能性內部經營為主,大部分鐵礦企業多元業務潛力還未充分發揮,市場化經營理念不強,產業規模偏小,產業化發展尚處于市場培育階段,與礦業主業之間的戰略合力不夠強。未來可在非礦領域開展多元化業務布局,涉足資源回收、智能制造、生態修復、金融投資、工程服務等領域,可進行橫向整合和縱向整合,內部整合及外部整合,延伸產業鏈條,實現跨行業協同發展,增加企業的盈利來源和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