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歷史時期,本文以湖南省益陽市為例,通過分析益陽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益陽“十四五”期間產業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思路和對策建議。
一、益陽產業轉型發展的基礎與挑戰
益陽市位于湘中偏北,全市國土面積12320平方公里,總人口493.8 萬,地處湖南省長株潭、洞庭湖生態經濟圈、大湘西三大區域板塊的地理中心和銜接地帶,處于長沙半小時經濟圈以內。近年來,益陽市堅持把培育產業、壯大產業、做優產業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發展中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
(一)發展基礎
1. 建立產業推進機制。益陽市將“產業興市”確定為新時代新發展五大戰略之首, 出臺了產業興市暨產業扶貧三年行動計劃、定向引進高層次人才、支持加大研發投入等系列政策文件。
2. 加快推進項目建設。持續深入開展“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全面落實省“5 個100”工程,著力實施市“6 個10”工程,2018 年新簽約項目218 個,新開工項目242 個,新投產項目216 個。
3. 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深入推進“五大開放行動”,主動對接國家大戰略,開展定向性、跟進式、精準化招商,打造了“匯智聚力• 建設益陽”懇談會、“生態農業• 智慧鄉村”互聯網大會、竹文化節等有效平臺。
4. 切實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大力推進“互聯網+ 政務服務”,積極推行現場協助服務、在線支付服務、網上咨詢服務等多項便民措施。大力實施中小企業“小巨人”培育工程, 2018 年新增“小巨人”企業10 家。
(二)面臨挑戰
1. 技術創新能力仍需增強。益陽市雖然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26 家,但均以中小微企業為主,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同時,企業缺乏頂尖人才,導致企業前沿戰略性研發不夠,技術儲備不足。
2. 結構調整步伐仍需加快。經濟增長對傳統產業依賴度高,產業結構不夠優化。益陽市拉動規模工業增長的主要是紡織、建材和電力等產業,新興優勢產業,高技術產業投資的力度明顯不夠。
3. 要素配置效率仍需提高。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園內企業分布零散,土地征而不用、圈而不建現象依然存在。人力資源短缺、招工難問題較為突出。企業融資渠道比較有限,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然存在。
4. 產業發展環境仍需優化。“放管服”改革配套措施還不完善, 很多項目手續難以在園區完成一站式辦結, 尤其是土地審批等過程耗時較長、手續比較繁瑣。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不能實現共享, 存在信息孤島。
二、益陽市“十四五”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戰略構想
為促進“十四五”發展總體目標的實現,益陽市應堅持把產業鏈延伸、創新鏈協同、價值鏈提升作為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即瞄準“四大定位”,優化“三大布局”。
(一)瞄準四大定位
1. 建設長株潭現代都市區副中心城市。以益沅桃城鎮群為整體,持續推進“東接東進”和“大益陽城市圈”戰略,全面加強與長沙的對接,重點加深與湘江新區、寧鄉、望城的合作,推進交通一體化、產業互補化和信息同城化。
2. 建設國家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城市。搶抓國家戰略發展機遇,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先,著力推進生態立市,開展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協同推進的路徑探索,不斷提升發展的“綠色含量”。
3. 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區域中心城市。發揮益陽市地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核心區域優勢,加快推進城市擴容,引進承接綠色產業轉移,將益陽市建成區域布局合理、產業集群特色明顯、物流交通樞紐、人文旅游凝聚的洞庭湖區域中心城市。
4. 建設智慧標桿城市。以智慧城市建設為總攬,深化與華為公司、58 集團、金蝶集團等企業的戰略合作;以數字經濟產業園為平臺,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全力實施“互聯網+”行動,推動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創新與運用。
(二)優化三大布局
1. 空間格局。規劃形成“一體兩翼三片區”的空間發展格局,即突出建設大益陽城市圈,同步推進湖區經濟翼和山區經濟翼的發展,形成東接東進的大益陽城市圈核心片區、北聯北通的北部發展片區和西連西拓的西部發展片區。
2. 產業布局。圍繞以食品加工、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產業為核心,構建“一橫兩縱”的產業發展格局。以長益常經濟走廊為橫向主軸線,主要布局電子元器件、線路板為核心的電子信息產業,以安化黑茶、南縣稻蝦等為特色產品的食品加工產業,以芙蓉云大數據中心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產業。縱向形成以益沅南組成的湖區經濟翼,主要布局船舶、蘆葦等;以益桃安組成的山區經濟翼,主要布局新材料、竹木制品、中藥材和森林康養等。
3. 交通布局。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體系,著力打造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建立以“一環七射”“三縱一橫”高速公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絡,逐步形成益陽- 長沙- 上海、益陽- 荊州-北京、益陽- 常德- 成都、益陽-婁底- 廣州等四大高速公路通道。建立“三縱四橫”的鐵路基礎設施網絡,爭取盡快啟動益寧城際軌道建設。建立“一縱兩橫”的千噸級水運網絡。
三、益陽“十四五”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對策建議
推動益陽產業發展,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高起點布局高端高新產業,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1. 加強戰略謀劃,明確產業發展重點。搶抓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株潭一體化、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等政策機遇,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等特色主導產業。對符合發展方向的工程機械、制造、紡織等傳統產業實施現代化改造提升,推進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鋼鐵、有色、煤炭、煙花爆竹等領域過剩產能市場化退出和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旅游、健康養生、文化創意等綠色產業,構建高技術化、高附加值化、低碳化的綠色產業體系,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
2. 堅持創新發展,激發產業發展活力。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支持龍頭企業和園區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產學研用聯合體,大力建設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和國家、省、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真實施“芙蓉人才行動計劃”,建立健全針對性和吸引力更強的人才評價、流動、激勵政策,加大留住、培養、引進高端創新人才、技術人才團隊力度,推動科技人才、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緊密結合。
3. 堅持開放發展,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抓住全球產業布局調整和我國產業梯度轉移的重大機遇,借助 “港洽周”“滬洽周”“中博會”等平臺,建立產業轉移跨區域合作機制,全面對接三個“500 強”,鼓勵承接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招商理念,從投資項目是否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投資強度、稅收貢獻等方面進行評估,嚴把招商引資環保關口。充分發揮本地商會橋梁和紐帶作用,深入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大力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
4. 完善體制機制,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嚴格控制投資強度和進度要求,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產出比,適度儲備工業用地,盤活閑置用地,加強土地開發整理。持續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逐步壓縮企業開辦、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最大限度地消除制約產業發展中的體制性障礙。培育發展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中介機構在產業創新發展中的溝通、服務和橋梁作用。深入推行“互聯網十政務服務”,推動政府部門在協同聯動、流程再造、系統整合等方面進行改革,提升實體政務大廳服務能力,加強部門間信息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作者:曾拓天、鄧武軍,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