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趨勢
一、工業化進入后期,進入全新的人工智能制造時期
工業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必經階段,沒有工業化就沒有現代化,強大的工業化是強國的基礎。中國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工業化發展,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跨過了工業化初期和中期階段,但工業化大而不強,卡脖子的地方還很多,實現制造強國的任務十分艱巨。尤其是,當前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到來,其深度和廣度將超過以往的前三次工業革命(即以蒸汽技術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電力技術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信息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由此,“十四五”進入的工業化后期,可能不再是錢納里描繪的工業化六個階段的常規演進,而是進入一個全新的工業化時代,即進入人工智能制造時代,“智能大腦”決定制造流程,大量的無人工廠、無人車間、無人物流、無人售賣將成為常態,并對產業結構、社會就業、倉儲物流、用戶體驗,以及產業鏈、價值鏈等產生革命性影響。還應注意,隨著中國由“制造大國”進入“消費大國”,進口需求激增,“十四五”進出口結構可能會出現進口大于出口的歷史性拐點,成為世界第一進口大國,這對全球貿易結構和國內經濟發展動能也會帶來革命性影響。
二、城市化進入后期,進入城市有機更新和城鄉人口雙向流動的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經過超常規發展,到2018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按照城市化發展規律,城市化率達到70%左右時就會穩定下來,并出現城市人口流向農村的逆城市化現象,目前距這一節點還有10個百分點。由此說,“十四五”期間,城市化進程放緩和出現逆城市化將是大概率。今后城市化要解決的問題:一是進一步打開城門,放寬城市準入門檻,使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去年分別是59.58%和43.37%,兩者相差16.21個點)趨向一致。二是加快城市有機更新,包括“騰籠換鳥”,拆違擴綠,完善公共設施等,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三是打開鄉門,允許城市人口到農村購房、租地、創業、居住,也就是鼓勵城市的人才、資金、技術、項目等向農村流動,唯此鄉村才不會老去,鄉村才能振興。四是規劃引導好跨省域的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帶的合理布局和有序發展,完善城市功能,提高輻射能力。五是高度關注地區發展業已形成的“東快西慢、南強北弱”現象,防止地區發展陷入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陷阱。
三、信息化進入新一輪革命期,進入以5G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突破期
信息化自上世紀60年代提出,經過近60年的發展,目前已進入了以5G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突破期。專家認為,5G不是前4G的簡單升級,而是一次科技革命,是由信息技術到人工智能技術的革命。5G的關鍵是萬物互聯和無延遲,使無人駕駛、遠程醫療、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精準控制等得以實現,將極大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事關國家命運和安全。去年以來,美國不斷打壓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動用一切手段阻撓其他國家使用華為5G設備,特朗普總統還親自宣稱:“5G競賽已經開始,美國必須贏。”這充分表明,5G是大國博弈的焦點,其戰略地位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目前,中國在5G上有優勢但無絕對優勢,保持技術成熟和時間領先至關重要。可以預期,“十四五”中國將建成全覆蓋無死角的5G基站網絡,形成全球最大的應用市場。故而要抓緊謀劃:一是支持華為等企業在全球布局。二是運用5G提升工業制造水平和農業、服務業發展水平。三是運用5G提升城市和農村服務管理水平。四是制定相應的法規,維護5G安全。同時,還要在高端芯片以及生物、海洋、空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改變受制于人的狀況。
四、人口老齡化進入凸顯期,進入應對老齡化和鼓勵生二胎的交匯期。
2018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近2.5億人,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歲以上占11.9%,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更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10.94‰,這是自1952年66年來的最低值。2015年二胎政策全面放開后,新生人口并沒有迎來回彈,而是繼續呈下降趨勢,2016年出生人口1786萬、2017年出生人口1723萬人、2018年出生人口只有1523萬,減少了200多萬人。而這直接導致15到59歲的勞動力年齡人口絕對數量逐年減少和各大城市由人才大戰轉為人口大戰。由此,“十四五”應把人口問題擺到重要位置,加強人口再平衡的規劃:一是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制定對失獨老人特別關愛的政策,大力發展保障性的銀發經濟。二是制定完善鼓勵生二胎的政策,尤其對生二胎婦女的就業、升職和子女養育成本要有明確的激勵措施。三是研究允許生三胎的政策,著眼于民族復興大計,形成生育自主、鼓勵二胎、允許三胎的政策體系。
五、生態化建設進入關鍵期,進入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破壞惡化的膠著期
十四五”規劃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挺在前面,貫穿“五位一體”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無論是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還是推進欠發達地區發展、鄉村振興,以及各類開發區、新區、試驗區建設等,都要念緊生態環境保護這個緊箍咒,以生態環境保護倒逼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力爭“十四五”生態環境出現趨勢性好轉,為建成現代化的美麗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六、社會治理現代化進入全面推進期,進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和確保國家安全的新時期。
“十四五”規劃應按照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要求,在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精兵簡政”“簡政放權”,進一步明確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進一步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從根本上解決政府越位、缺位和錯位的問題。同時,加快構建集政治、經濟、金融、文化、社會、生態、軍事、科技、信息、國土、資源、核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和法治體系,建設基于法治化的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編制要點
一、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程度評估
“十四五”規劃立足于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準確評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既有回顧發展成就、總結發展經驗的必要性,更有準確把握下一個五年發展方向、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重要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由六部分構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
二、十四五規劃重點關注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按照新發展理念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商品與服務質量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技術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可持續性是高質量發展的最高層次,實現人的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終極關懷。
三、十四五規劃與鄉村振興的關系銜接
經過四十年的改革發展,我國農業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農業綜合效益不高,增收后勁不足,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弱等問題依然是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突出短板。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一階段,應持續關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重點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制度設計和政策創新,推動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提升農民精神風貌,為鄉村振興這盤大棋布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