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那么,“十四五”規劃必須對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戰略部署,這是“十四五”規劃的最重要的歷史使命。
標定“兩步走”戰略坐標
“十四五”規劃是戰略性、綱領性、綜合性規劃,是編制專項規劃和各級地方規劃以及制定有關政策和年度計劃的依據。“十四五”規劃編制需要從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入手,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戰略任務、重大項目布局和主要政策措施等。
根據黨的十九大的戰略部署:
第一個階段,從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從二○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架起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四梁八柱”
科學編制和實施五年規劃已成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方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重要體現。編制好“十四五”規劃,首要的一條是要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的“四梁八柱”架起來。
因此,“十四五”規劃編制應緊密結合新時代背景,符合階段性特征,深入研究重大課題,找出重大問題的矛盾癥結,提出管用實用的對策措施,更要科學測算目標指標,充分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特別是要認真謀劃提出重大工程項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舉措。具體來看,“十四五”規劃要深入研究和回答的問題是:
1、準確制定“十四五”時期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任務。主要是2035年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外條件、發展趨勢以及機遇挑戰,未來15年我國經濟增長趨勢分析預測及基本實現現代化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預測,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短板與主攻方向分析,“十四五”時期基本實現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的目標、重點和舉措。同時,還要對2035年至2050年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展望。
2、深入研究“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研究。對未來一段時期國際格局變動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作出研判,對產業結構、城鄉區域結構、基礎設施、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等領域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基于這些客觀趨勢和重大問題需要采取的發展思路。
3、深入研究推進城市群規劃實施的問題。深入研究城市群在我國開發開放大局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意義,梳理主要目標指標和重大任務舉措進展情況,分析城市群在市場一體化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一體化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議。
4、深入研究“十四五”時期國際格局重要變動及我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總結國際格局演變的歷史規律,分析影響國際格局變化的主要因素,把握當前國際格局的深刻變化及深層次原因,研判“十四五”時期國際格局的變化趨勢,系統分析國際格局新趨勢新變化對我國的影響,研究提出我國與世界互動過程中應采取的戰略舉措。
5、深入研究“十四五”時期國際經貿規則變化新態勢及對我國的影響。從分析國際上主要國家貿易協定入手,研究國際經貿規則的新變化、潛在推動因素、演化趨勢及對世界貿易組織現有規則的影響,分析經貿規則演變對國際商品和服務貿易、跨境投資等方面以及對我國的影響,提出“十四五”時期在新的條件下擴大開放的思路和舉措。
6、深入研究“十四五”時期地緣政治熱點和我國周邊局勢研究。系統梳理全球地緣政治的演變歷程,總結當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力量結構和關系,分析國際地緣政治的主要影響因素,科學研判“十四五”時期可能發生的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對我國周邊局勢的可能影響,研究提出“十四五”時期維護國家戰略安全和利益的舉措。
7、深入研究“十四五”時期國家發展主要目標指標。圍繞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結合我國發展現狀和走勢判斷以及存在的重點難點問題,在開展國際比較的基礎上研究“十四五”時期經濟、科技、生態環境、民生等領域主要發展目標,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的考慮并進行平衡匹配測算。
8、深入研究分析“十四五”時期具備強大成長潛力的產業。分析“十四五”時期國際產業競爭格局,對我國主要產業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國際比較,梳理我國有望培育形成競爭優勢、具備較強發展潛力的產業圖譜,分析制約潛力產業發展壯大的瓶頸尤其是體制機制障礙,提出促進潛力產業發展和合理布局的建議。
9、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及我國政策選擇。總結歷次科技革命和重大技術變革影響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梳理分析當前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現狀、趨勢、政策舉措及對今后全球產業發展的影響,分析我國的優勢和短板,研究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人工智能可能實現突破的領域、對產業發展的影響以及我國應采取的政策措施。
10、深入研究“十四五”時期民生領域的突出短板及改善民生重大舉措。總結國際上典型國家在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階段時面臨的社會結構變化、重大民生問題及應對措施,研判我國進入同等經濟發展水平時期的社會結構變化新情況新趨勢,分析新時期人民群眾需要和訴求變化及亟待彌補的突出短板,梳理我國民生領域制度建設、保障能力提升方面的歷程和存在問題,提出“十四五”時期改善民生的總體思路和重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