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強化頂層設計,加強需求整合,統籌增量存量,同步推進體制和機制改革、體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標準建設,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努力開創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新局面。軍民融合發展的邏輯起點在于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所存在的廣泛、深刻而且復雜的對立統一關系。實現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是習主席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之間內在統一性的明確闡釋,是從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對處理二者關系的總體要求,也是軍民融合發展服務國家總體戰略應當實現的基本功能。
協調發展是對經濟與國防建設的整體性功能要求
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協調發展,是指二者之間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相互促進而形成一種良性運行態勢。發展和安全是國家兩大戰略使命,富國與強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兩大戰略基石。習主席多次指出,把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我們長期探索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規律的重大成果。如何實現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協調發展,既是一個歷史性難題,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公元1500年以來,德國、日本和蘇聯在實現大國夢和強國夢的歷史進程中,都曾因為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出現了嚴重失衡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有的發展停滯不前,有的由盛轉衰,有的甚至走上了軍國主義的亡國之路。尤其是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爭霸世界的最終結局,更是從正反兩個方面啟示我們,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協調發展,是實現強國夢必須解決好的重大戰略性問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協調發展,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目標有機統一。二者的建設目標統一于發展與安全兼顧、富國與強軍統一的國家總體建設目標。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發展目標,應當從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出發,既要強調國防建設應當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與國家的其它方面建設相協調,也應根據國家在一個時期內面臨的安全形勢,合理確定國防建設在國家總體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國家總體發展中的合理權重和優先順序。二是建設成效相互促進。從總體來說,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減少國防建設對經濟建設的“擠占效應”,最大程度地發揮國防建設對經濟建設的“溢出效應”,實現國防建設對經濟建設拉動作用和經濟建設對國防建設支撐作用的雙重最大化。一方面,要將國防建設植根于國民經濟母體之中,充分利用經濟建設的現有成果,形成國民經濟對國防經濟的強大支撐力;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國防經濟對國民經濟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強大牽引力,通過軍地資源的統籌配置、合理共享和雙向轉移,將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之間的主導性關系由資源投入上的競爭關系向建設成果上的互利共贏關系轉變。三是發展進程銜接同步。將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在統一的時空范圍中進行整體統籌,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特征和基礎條件,合理確定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發展速度、發展方式和發展重點。通過制定實施長遠科學的發展戰略,將國防和軍隊建設“三步走”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三步走”有機結合起來,將國防和軍隊改革充分納入國家全面深化改革體系之中,努力使國防建設與經濟社會建設同步設計、同步運籌、同步落實、同步推進,努力形成二者互為一體、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
平衡發展是明確經濟與國防建設規模結構上的合理關系
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平衡發展,重點是要解決兩者在國家建設中的比重和結構問題,在資源配置上確定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黃金分割點”。據美國所披露資料顯示,1973年,美國國防部“凈評估辦公室”將凈評估理論應用于當時的“第二輪抵消戰略”中,其精髓就是把對手的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全部國家實力視為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對蘇聯實施虛實結合的戰略誘導或戰略欺騙,誘使其“軍事—經濟”結構畸形發展,最終實現“不戰而勝”的目的。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的國防支出占GDP的比重看,美國在3%~5%之間,俄羅斯在3.5%~6%之間,英國、法國保持在2%~3.5%之間,中國保持在1.1%~1.5%之間。而在冷戰時期,蘇聯的國防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NP)的比重長期高達12%~15%,明顯超出了正常范圍。要實現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平衡發展,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持適度規模比例。在總量投入上保持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總體均衡,大致保持軍費增長率與GDP的增長率相一致,使國防投入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匹配,避免出現國防建設畸輕畸重的偏差失誤。與此同時,還就優化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在社會再生產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各環節及其內部構成的比例關系,在供給與需求、投資與消費、投入與產出等重大結構上保持平衡。二是形成基礎一體的建設結構。過去很多時候,軍隊是軍隊的,民用是民用的,軍民兩張皮,既浪費了資源,也不能互通有無、互相促進。從系統科學角度來說,推動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打破科技、產業等方面的軍民二元分離結構,構建軍民一體化的科技基礎、產業基礎、人才基礎、設施基礎和信息基礎,實現建設基礎的軍民一體兩用。三是優化經濟和國防發展總體布局。將以戰區劃設為基礎的國防布局和以行政區劃為基礎的經濟布局有機結合起來,將軍民科技創新、重大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新興領域等布局,融入區域融合發展中一體規劃、系統設計、統籌建設,加快創新發展、協同發展、錯位發展,實現建用結合、平戰結合,形成支撐軍民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軍民融合發展布局。
兼容發展是實現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要素的一體兩用
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兼容發展,指的是在經濟建設中貫徹國防需求,在國防建設中兼顧民用需要,推動標準通用,完善軍地協調,實現技術、人才、基礎設施和信息數據等各種建設要素和力量的軍民兼用和雙向轉移。據報道,為了打造導彈核武庫,冷戰時期美國累計花了5萬億美元。盡管蘇聯國力不及美國,但也花了近3萬億美元。但兩個超級大國軍備競賽的最終結果卻是,一個越搞越窮,最終國家解體;而另一個卻聚斂巨額財富,最終稱霸全球。其奧秘就在于,美國采取了軍民兼容的發展道路,有效地利用了軍事需求促進發展,通過發展推動科技進步,再利用科技推動力提升國民經濟。例如,20世紀70年代美國開發的全球定位系統,在服務于軍事領域的同時,廣泛運用于國民經濟領域,每年產生近百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效益;互聯網技術也是由原來的美國防部內部局域網技術演進而來。從我國發展來看,近年來我國航天產業開發使用的1千多種新材料,約80%是在航天技術牽引下完成的,投入產出比高達1∶10,同樣也是拉動經濟發展的倍增器。實現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兼容發展,應重點突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技術兼容。當前,世界范圍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其重要趨勢之一就是軍民通用性越來越強。從當前各國規劃部署的一系列前沿高新技術來看,軍口與民口的趨同率達到80%左右。應當遵循軍民科技同源的內在規律,適應軍事技術和民用技術通用化的發展趨勢,把軍事技術創新體系納入國家創新體系之中,建立軍民兼容的技術基礎。二是設施兼容。將國防設施和戰場建設納入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體系。在基礎設施布局、設計等級、技術標準和配套建設等方面加強軍地統籌協調,國家大型民用基礎設施建設兼顧國防建設的需要,國防項目建設也盡可能做到軍民共用。三是信息數據兼容。在導航定位、氣象水文、海洋環境、地理空間、標準時間和社會人文等公用信息和專用信息資源開發上,建立信息交換渠道,統一數據標準,滿足軍地信息共享的需求。特別是要適應大數據、智能化的重要發展趨勢,加快建立軍民兼容的國家大數據體系,為建設網絡強國和信息強軍提供強力支持。四是力量兼容。推動軍地各種力量建設的一專多能、軍民結合,加強軍地能力體系的相互兼容和相互支援,力量結構的優化調整等。例如,加強國防動員力量與國家應急力量的統籌建設,依托地方應急力量建設軍隊后備力量,軍隊部分力量承擔國家部分應急任務,共同建設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的一體化應急與動員體系,等等。
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是實現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的根本途徑。作為對處理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重大關系的高度概括,“三大發展”既包括目標要求,也明確了基本方法途徑,集功能、結構、要素的綜合性要求于一體。其中,協調發展是整體性功能要求,平衡發展明確規模結構上的合理關系,兼容發展側重于要素建設的一體兩用。確保軍民融合發展的正確方向,應當將三大發展作為重要目標指向和功能引領,把國防和軍隊建設體系有機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促進軍民兩大領域技術、人才、設施、資金和信息等要素的優化配置、轉移擴散、合理共享和協同集成,形成軍民需求統合、資源整合、基礎一體、優勢聚合的發展新格局,為實現三大發展提供根本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