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創新的重要源泉。在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系列部署推動下,文化產業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催生了數量眾多的文化產業新生力量,促進了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在此基礎上,為深入貫徹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文化部組織實施了2017年度文化產業雙創服務體系建設扶持工作,通過地方推薦申報,從全國范圍內遴選出35家文化產業領域的眾創空間、雙創服務平臺的典型項目予以扶持,這些示范項目涵蓋了文化產業的新業態、文化扶貧的新模式、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融合發展的新途徑等,呈現出六大發展趨勢。
雙創匯聚文化產業新動能
雙創促進了文化企業生產組織方式變革,增強了企業創新能力和創造活力。
豬八戒網構建線上服務平臺和線下孵化園區,以互聯網線上平臺為依托,為創客提供文化創意在線交易、人才培育等就業、創業一站式服務。該公司在全國范圍內建設線下實體孵化園區,為入駐的文化創意團隊提供基礎辦公設施服務、財稅金融等增值服務、整合市場資源和促成交易等商業服務。目前,豬八戒網服務范圍涵蓋25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萬文化創意人才及機構,超過100萬以上創業者個人轉變成為工作室或機構,其中15萬家已轉型成為公司。
新浪微博創建的多頻道網絡(MCN)文化產業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向創客們提供網上服務,搭建文化產業創新創業互聯網交流分享平臺,通過微博平臺可以對零散的內容創作者進行專業化的服務和管理。目前,該平臺已創造4萬個直接就業機會,并間接為上下游產業創造數十萬個就業機會。
“互聯網+”催生新業態
互聯網改變了現代文化的生產、傳播、消費方式,個性化定制、精準化營銷、網絡化共享等特性使文化產業的經營方式和商業模式也隨之發生改變。
上海喜馬拉雅音頻內容創業服務平臺是國內較大的移動音頻平臺,擁有超過3.7億手機用戶,為廣大文化創客提供創業培訓和商業推廣的機會。目前,該平臺已成功服務創業團隊和企業10萬多個,還通過“互聯網+音頻”這一全新的知識分享方式,推動內容創業者傳承推廣傳統文化,生產傳播文化音頻節目,并成功孵化了上海黃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樊登讀書會”、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的音頻節目《蒙曼品最美唐詩》、“婷婷姐姐”的節目“兒童教育從詩教開始”等一批項目。
雙創促就業、助脫貧
西部地區積極探索具有地方特點的文化雙創助力脫貧攻堅的路徑。西藏阿里地區文化局依托地區圖書館創建文化眾創空間,借助對口援藏政策,與內地文化部門、文藝單位、高校開展合作,通過“對口開發、組團開發、跨地域開發”等多種模式,摸索出了一條把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的途徑。3年來,從事文化產業創業、創新的團隊和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創作出一批富有西藏阿里特色的文化產品,直接幫助農牧民就業600人,為阿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邊疆穩固做出了貢獻。
北京依文集團是一家面向高端市場的品牌服裝企業,他們將刺繡、蠟染等傳統手工藝和非遺技藝中的文化元素融入現代服裝設計,與現代時尚結合,助力西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并建設手工坊數據庫系統,對搜集到的紋樣等非遺元素進行有效保護。此外,該集團還簽約培訓繡娘,扶持她們創新創業,帶動貴州5000名繡娘脫貧。
開辟文化雙創新陣地
近期,不少公共圖書館依托自身豐富的知識資源,主動設立眾創空間、創客工場等雙創服務場所,例如,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長沙圖書館、廣州圖書館等積極實踐,該舉措促進了雙創人才培養、信息交流和項目培育。
長沙圖書館建設新三角創客空間,提供150多萬種專業圖書、3000種報紙雜志以及國內外知名數據庫等供創客們使用,并為創客團隊提供項目跟蹤、文獻咨詢等專業信息服務,組織開展創客沙龍、創新訓練課、創客大賽、創意作品展覽等活動,用知識資源激發創客的創意活力。
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雙創激發了青年傳承傳統文化的動力與活力。
福建閩江學院青年漆藝家孵化基地構建導師帶團隊創業的垂直型眾創空間,創新漆文化和漆藝技法,深入研究中國漆藝工藝、傳承發揚漆藝工藝,著重籌建“中國漆工技法實驗工作室”,挖掘、恢復和創新中國漆文化與工藝。
云南建水紫陶創業創新園區推動建水紫陶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將雙創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加強技能培訓,協調金融支持。目前,云南省建水縣工商登記注冊的紫陶生產銷售企業和個體戶達955戶,從業人員近2萬人,實現紫陶文化產業產值9.1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