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6年的深汕特別合作區可謂抓住了許多風口,也逐漸引起市場各方的關注。在深圳出現針對部分制造業外遷的爭議之時,深汕特別合作區的高速發展似乎給深圳“東進”和制造業發展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但市場對這座新城還有著更多的期許。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這里不算是深圳,但卻到處都有深圳的“影子”。
如果說過去深圳的發展方向是一路向西,東進戰略則被賦予“再造一個新深圳”的新使命,深汕特別合作區也逐漸引起投資者的關注。除了東進戰略,飛地經濟、產業轉移......深汕特別合作區可謂抓住了許多風口,又會有多少值得期待的地方?
合作區的前世今生
近日,市場一度傳出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建設工作或由深圳全面主導,但該消息并沒有得到官方確認。其實,深汕特別合作區設立至今已有6年。2011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批復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此舉意在探索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深汕特別合作區是由省委、省政府委托深圳、汕尾兩市共同管理,深圳市主導經濟管理和建設,汕尾市負責征地拆遷和社會事務,特別合作區享有著地級市一級管理權限。合作期限從2011年開始計算,有30年的期限。
深汕特別合作區距離深圳市中心120公里,西、北部與惠州市惠東縣接壤,東與汕尾市海豐縣相連,南臨紅海灣,是珠三角城市群向東拓展的第一站,規劃范圍包括海豐縣鵝埠、小漠、鲘門、赤石四鎮,總面積468.3平方公里,可建設用地145平方公里,相當于深圳市羅湖和福田區面積總和。此外,從深圳乘坐廈深鐵路可到達位于合作區的鲘門站,廣汕鐵路也正在建設,廣州到汕尾的車程有望縮減到一小時以內。
其實,深汕特別合作區前身是2008年成立的深圳(汕尾)產業轉移工業園。深汕兩市共建合作區,可謂各取所需。當時的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力推“騰籠換鳥”戰略,推促珠三角地區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粵東西北地區。深圳土地資源日漸緊缺,中低端制造業轉移幾成必然。借此,發達城市既可為高端產業發展騰出空間,也可對口幫扶經濟落后城市,汕尾就是深圳對口幫扶的城市。
根據深汕特別合作區官網發布的規劃,鵝埠組團作為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傳統優勢產業;鲘門組團將發展成為集旅游休閑、健康養生、商務居住于一體的綜合功能區;小漠組團將打造成粵東能源產業帶的重要組團;赤石組團將作為以科教研發、休閑旅游、生態農業為主導的遠景功能提升區。
近年來,深圳在這片土地上的動作不斷,讓合作區與深圳的一體化發展不斷提速。據悉,深圳市規劃國土委、住建局、科創委、經信委等部門先后與合作區簽訂合作共建協議。合作區與深圳實行統一的政策平臺標準,特別是從2015年9月1日起,從深圳轉入合作區的企業可申請13項深圳市本級產業扶持專項資金。值得注意的是,特別合作區的采購事務按照深圳市政府采購規定,土地招拍掛在深圳規劃國土委進行。
明星企業助陣:
房企的另一種可能
“在這里工作,感覺就像在深圳市里某個工業園一樣,到處都是熟悉的名字。”蕭華去年被自己所在的公司派駐來深汕特別合作區工作。他對記者表示,“這里的公交車、公交站和路牌都跟深圳一樣。”
的確,“依托深圳,聯動汕尾,立足深汕,實干興城。”產業基礎幾乎為零的合作區在短短幾年間,發生了質的飛躍,到處都有深圳的“影子”。公開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合作區已引進產業項目64個,來源于深圳的有58個;64個產業項目中已供地項目為52個,來源于深圳的有48個。其中,10個已投產或竣工產業項目中,有8個來自深圳。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落戶合作區的企業當中,有不少來自深圳的“明星企業”。
記者在位于深汕特別合作區的鵝埠鎮看到,華為(深汕)云計算中心、騰訊云計算中心、華潤數據中心、天威影視數據中心等大數據產業項目正在建設或已經投入使用;萬澤、萬達杰等新材料產業項目,海崇、海納等食品環保健康產業項目以及瑞和股份在合作區也建立了瑞和產業園;特力集團也曾帶珠寶商考察合作區,欲共同打造珠寶產業園。此外,早在2014年底,鹽田港即宣布將與深圳特建發在深汕特別合作區小漠地區建設國際物流港和臨港工業園,是合作區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個投資項目。
此外,不少觸覺靈敏的房企也已經謀劃進駐這方熱土。早在2016年3月,深圳市振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1.08億元競得深汕合作區的一宗居住用地。記者實地調查發現,振業時代花園項目也已經正式開工建設。與此同時,深汕特別合作區也有望規劃數個保障性住房基地,深圳的保障房也或將建到深汕特別合作區。
記者在鵝埠鎮看到,一個名為輝煌1號的房地產項目即將公開發售,更標榜著“深圳第11區”的口號。銷售經理對記者表示,項目的售價和開盤時間未定,但價格應該從每平方米8000元起,這個價格比汕尾市區的多數樓盤價格都要高,目前汕尾城區的二手房均價為每平方米4599元。“這里是合作區,或許就是另外一個深圳。”銷售經理如是說,還有中介人員對記者推銷起位于惠東的多個樓盤,標榜的也都是合作區的未來。
盡管合作區成為房產銷售人士的“風口”,但對于房企來說,深汕特別合作區有著另一種吸引力:產業新城和特色小鎮。
保利就是先行者之一。2017年4月,保利電商港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劉利一行赴深汕特別合作區考察,向合作區提出開發建設特色小鎮的合作意愿,到了5月,保利集團旗下的保利房地產集團公司總經理劉平也率隊赴合作區考察,表示愿深度參與合作區的產城融合事業,為合作區新城建設貢獻力量。今年7月,佳兆業集團執行董事兼聯席主席麥帆率隊造訪深汕特別合作區時表示,希望充分發揮佳兆業作為城市綜合發展服務商的專業優勢,深度參與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大開發大建設,共建美麗濱海產業新城。此外,深業集團和恒大在深汕特別合作區都有相關項目的布局。
產業新城:
“飛地經濟”如何飛更高
如今,深圳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隱憂:部分制造業出現外遷的現象,存在產業“空心化”的隱憂。
早在去年4月,深圳出臺了一份《關于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提出深圳將從加強產業用地統籌管理、創新產業用地使用方式、實施重大產業項目用地專項保障、加大創新型產業用房建設和供應力度等要求。盡管如此,深圳土地資源日漸緊缺,地價和勞動力成本大幅攀升已成事實。就在這時,深汕特別合作區的高速發展似乎給深圳“東進”和制造業發展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深汕特別合作區招商引資,也打出“深圳總部+深汕基地”口號,提議企業將總部、研發部門等留在深圳,將生產制造基地放在深汕特別合作區。
對于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定位,其實也從最初的“雙轉移”產業園區,到2014年底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審定發展規劃調整定位為“深圳產業拓展支撐區、珠三角產業發展協同區、粵東振興發展先行區、區域協調發展示范區和現代產業新城”。可見,深汕特別合作區已經被賦予更重要的使命。此外,根據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此前做出的抽樣調查數據,深圳企業向廣東省內其他地區轉移的主要方向在粵東。在眾多轉移企業中,有56.9%選擇去粵東,13.8%選擇去粵北,只有2.9%選擇去粵西。從整個廣東省來看,深圳“東進”與廣東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的戰略高度契合。
深汕特別合作區和深圳在地理位置上其實并不相連,深汕特別合作區一定程度上來說是一塊“深圳經濟飛地”。“飛地經濟”即不同行政地區打破地域管轄限制,“飛出地”一方將產業項目安置到行政上互不隸屬的“飛入地”園區內,通過約定利益分享機制實現互利共贏。縱觀全國,各地打破行政區劃界限、以“飛地經濟”開展合作的案例并不罕見。中國與新加坡兩國政府在江蘇省合作共建的蘇州工業園區,可視為“飛地經濟”鼻祖。如今,這個工業園區已成經濟高地,2016年GDP達2150億元。
為了解決產業空間問題,深圳似乎也將目光投向了“飛地經濟”。就在今年6月,深圳寶安區與江門市宣布聯手建“飛地”,有意把大澤產業園作為一塊合作的飛地,發展裝備制造業。可見,在國家大力支持“飛地經濟”的背景下,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建設更值得期待。
趁著周末,在深圳市羅湖區從事珠寶生意的陳經理來到深汕特別合作區和周邊地區尋找“機會”。“我本身就是陸豐人,前幾年也來過合作區看了看,這里土地資源豐富,開發強度低,而且投資環境與深圳趨同,特別是從去年開始這里的變化正在提速。”陳經理表示,“但目前這里仍處在建設初期,如何吸引更多的高級管理人才來此就業,也是政府和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
深職院房地產研究所所長鄧志旺表示,深汕特別合作區更多承載的是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的一種經濟上的互幫互助,實現幫扶功能。一些深圳企業可以更方便轉移到深汕特別合作區,甚至可以把保障房建到新區,通過一個快速的軌道交通連接,從而使深圳空間得到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