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通過產業轉型升級,以新的產業動能帶動城鄉統籌發展,逐漸成為我國大中小城市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舉措。裝配式建筑產業作為新一輪建筑產業現代化變革發展的新方向,是未來獲取行業競爭優勢的關鍵領域。甘肅省地處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關鍵地帶,通過建設裝配式建筑產業園,打造全產業鏈生態系統,是甘肅省在新的歷史機遇期,響應國家換擋提速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分析甘肅省首座裝配式建筑產業園規劃,探索新產業驅動下園區規劃和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從產城融合的角度為今后相關產業園規劃提供可借鑒和推廣的經驗。
1 規劃背景
1.1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未來城鎮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加速,我國城鎮化經歷了飛速發展的40年。城市各行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人口轉移就業,城鄉生產要素在更大的空間上實現配置,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結構深刻變革,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在此過程中,一些必須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的矛盾逐漸顯現,成為制約我國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阻力。
因此,提倡“以人為本”,以集約、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工、農、科、服”協調互動,建設包容和諧的新型城鎮關系,逐漸成為我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1.2裝配式建筑產業將成為建筑業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
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實現我國新型城鎮化目標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承擔著極其重要的歷史使命。國家統計局2016年數據顯示,在74.4萬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中,建筑業占比約為26.1%,總產值近20萬億元,提供了超過5000萬個就業崗位,貢獻十分突出。然而,傳統建筑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發展等問題一直存在。
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大力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裝配式建筑產業代表新一輪建筑產業現代化變革的方向,是建筑產業培育發展新動能、獲取未來產業競爭優勢的關鍵領域。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已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自2016年以來,全國各地興起了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的浪潮,裝配式建筑產業園的規劃與建設也相繼展開。住房城鄉建設部先后批準了11個國家住宅產業現代化綜合試點(示范)城市和59個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覆蓋中東西部區域。通過試點引路,各地形成了一批以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為主的龍頭企業,帶動了整個建筑行業積極探索和轉型發展。
2 研究綜述
2.1產業發展概況
國外方面,歐洲是最早走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的地區,特別是二戰以后,在勞動力極度緊缺、建筑行業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歐洲便開展了裝配式建筑標準體系制定和工業化生產,積累了大量經驗,有效推動裝配式建筑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主的北美地區,在預制混凝土協會(PCI)主導下,在預制混凝土建筑方面具備了成熟的標準體系,主要在低層非抗震設防地區應用,并在中高層預制結構和抗震方面取得突破。日韓地區的裝配式建筑產業主要借鑒了歐美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在預制構件的抗震、隔震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裝配式建筑一體化設計、制作和施工標準已十分完善。
國內方面,內地地區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對裝配式建筑的設計及施工技術進行研究,至80年代中期,形成了設計、制作、施工、安裝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但隨后受內地市場需求和現澆技術發展的影響,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放緩。港臺地區由于受地理區位和環境保護等因素影響,裝配式建筑的應用較為普遍,專業化程度也相對較高,已具備了完善的設計和施工體系。
2.2園區規劃建設
國外方面,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區的建設主要受二戰以后城市住宅需求量影響,數量逐漸增多,建設規模從1公頃到數百公頃不等,早期園區生產線以工業化品部件生產為主,注重流水線作業和產品數量。受交通運輸條件限制,園區建設一般在市區或城市邊緣地區,主要以接近市場為主。隨著戰后城市建設的日漸完善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園區生產線開始圍繞住宅品質和性價比等環節優化更新,并逐漸在降低能耗和發展循環型產品等方向取得一定成績。新建園區也逐漸搬離至交通便捷的城市偏遠地區,以降低對城市環境的影響。其中,法國是最早通過建設裝配式建筑產業園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國家,日本是率先在園區生產線中實現批量化生產住宅品部件的國家。
國內方面,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裝配式建筑產業園的建設受前蘇聯建筑工業化和行業發展的影響,園區規模小,產品單一,不具備完整的生產流線。70至80年代,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提倡下,裝配式建筑產業園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生產水平逐步提高。到了90年代后期,裝配式建筑市場萎縮,城市級的大中型產業園區逐漸消失。進入21世紀以來,在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和環境保護背景下,我國建筑行業再次掀起了“建筑工業化”和“住宅產業化”的浪潮。2017年3月,住建部在《“十三五”裝配式建筑行動方案》中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5%以上,培育50個以上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個以上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500個以上裝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設30個以上裝配式建筑科技創新基地。截至目前,包括甘肅在內的16個省市,均已布局各類型裝配式建筑產業園,預計在2019年均可投入運轉,屆時將進一步助力我國裝配式建筑產業的發展。
甘肅省首座裝配式建筑產業園位于甘肅省第二大城市天水市秦州區西部,東臨藉口鎮,西接關子鎮,南臨310國道,北抵趄溝陰山沿線。
3 規劃思路
甘肅省首座裝配式建筑產業園位于甘肅省第二大城市天水市秦州區西部,東臨藉口鎮,西接關子鎮,南臨310國道,北抵趄溝陰山沿線。本次甘肅省首座裝配式建筑產業園的規劃,即是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結合新時期裝配式建筑產業新的發展特征,落實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嘗試。
3.1明確項目落位:在城市主要發展方向上布局新型產業
縱觀天水市帶狀城市發展歷程,1956至1975年期間,天水市秦州區、麥積區各自組團式增長并實現跨河發展;1979至2012年期間,兩區沿藉河河谷相向發展,空間上連成一片,形成帶狀城市空間形態;2014年起,天水市開始向西發展,拓展城市新邊界。產業園選址落位于城市西部片區,未來在推動產城融合發展等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見圖1)。
圖1 產業園驅動城鄉統籌發展示意圖
3.2明確產業基礎:依托天水優勢資源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
首先,天水是我國西北地區重要的工業城市,先后被列為全國老工業基地技術改造試點城市、全國制造業信息化示范試點城市、全國技術創新試點城市和甘肅省裝備制造循環經濟基地,目前已形成了以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電子信息、醫藥食品、建筑材料和能源化工為主導門類,裝備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格局。這些產業積累為今后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其次,天水是甘肅東部重要的樞紐城市,境內有多條鐵路、公路交匯,“十三五”期間,天水在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的同時,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構建大開放、大開發新格局,進一步融入區域經濟發展。便捷的交通條件有利于提高產業園未來的服務效率和輻射半徑。
第三,天水是甘肅省人口大市,勞動力資源豐富,多數以建筑業為主,勞動力成本較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優勢明顯,奠定了裝配式建筑產業在本區域發展的勞動力基礎。
3.3明確空間布局:采用適合狹長型地貌特征的布局模式
隨著我國西部城市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山地、丘陵地區的城市空間也在發生急劇的變化,一些城市采用“向山要地”“削山填谷”的擴張方式,對地域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相比較而言,天水市的城市建設一直沿著藉河河谷及淺山區域地區進行,在有限的發展空間內,堅持生態先行和集約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空間上呈現擴散型軸線拓展趨勢,形成了以秦州區和麥積區雙核驅動下的帶狀城市格局,延續著天水市“山、水、景、城”融合發展的肌理(見圖2)。
圖2 天水市城市空間拓展路徑示意圖
本次天水市裝配式建筑產業園位于藉河兩側,東西長約10公里,南北向受兩側趄溝陰山的限制,最寬處不足1公里,最窄處不足百米。在天水市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園區規劃堅持集約發展原則,產業用地采取組團模式,沿連霍高速軸線展開,在落位裝配式建筑產業的同時,有效連接起東西兩側既有城鎮(西側關子鎮、東側藉口鎮),為今后產城融合發展奠定空間基礎(見圖3)。
圖3 產業園規劃帶狀用地布局圖
3.4明確實施計劃:園區建設依據一張藍圖有序推進
園區規劃涉及產業投放、資金投入、土地配比、廠區建設、園區運維和工人就業等多個方面,規劃編制的過程,實質上也是自身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理清發展思路,合理控制產能,降低市場風險的過程,采用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思路,能夠讓不同時期的建設資金發揮最佳效益,并實現園區良性循環發展。
4 規劃創新
本次裝配式建筑產業園的規劃依托現狀,從產城融合的角度出發,首先,在產業選擇方面,按照“先產業后規劃”的思路,準確對接當地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確保新興產業能夠確實提升產業結構,并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其次,在空間布局方面,規劃分析了園區建設與周邊鄉鎮共同發展的關系,圍繞“就地就近”實現農民城鎮化的發展目標,采用組團式布局,“就鎮近村”落位產業園用地,以人為本,注重組團內產業用地和配套設施用地的適度混合,有效提高當地農民“一轉二、轉三”的積極性。再次,在規劃編制方面,產業園同期編制了總體規劃和一期控制性詳細規劃,提高了各層面規劃解決的準確性,從后續該項目審批和建設來看,規劃的同期編制,極大提高了園區的建設、運營效率,使政府、企業和當地老百姓都深刻直觀地感受到規劃的效用。
4.1產業先行,以市場為導向,明確園區合理發展規模
為確保園區規劃設計和實施方案符合市場發展訴求,園區首先對裝配式建筑產業體系建設進行了詳細的論證,篩選出適合當下發展的生產線作為重點投入方向,按照“三大融合促三大轉型”(通過產業融合、產城融合和產學融合,促進建筑業轉型、制造業轉型和勞動力轉型)的思路,構建園區裝配式建筑綜合產業體系,明確了以PS、PC生產線為主的雙核驅動模式。
4.2產城融合,以組團式布局,就地就近實現農民城鎮化
產業園的建設涉及關子鎮、藉口鎮五村兩區未來的發展,該區域人口相對密集,留守居民多從事果蔬種植等第一產業,二產、三產發展滯后,導致勞動力外流,主要流向天水市東、中部地區(見表1)。
表1 產業園內轄村莊人口分布情況統計表
基于現狀實際情況,產業園堅持“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思路,力求與周邊城鎮形成優化互促的發展關系,結合天水河谷發展特點,在傳統“城—鎮—村”散點分布基礎上,采用組團式布局,就近配置生產功能,并以產業發展為驅動力,優化配置生產、生活和相關服務要素,實現產業“一轉二、轉三”,就地實現產業轉型和勞動力技能提升(見圖4)。
圖4 產業園驅動城鄉統籌發展示意圖
4.3適度混合,塑造多元高效、充滿活力的工業組團格局
為避免因功能絕對分區導致產城機械分割、通勤時間過長等問題出現,產業園區在總體布局中結合現狀居民點分布情況,注重用地的適度混合,在滿足生產的基礎上,完善基礎設施布局,增加生活服務設施配套,提升組團發展活力。以產業園一期用地布局為例,區內各生產片區圍繞服務核心展開,確保上下班通勤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相互之間穿插布局城市公共綠地,塑造宜人宜業的園區活力氛圍(見圖5—7)。
圖5 一期服務核心與產業片區關系圖
圖6 一期服務設施分布圖
圖7 一期規劃效果圖
4.4規劃同行,以總規為引領,控規編制落實各項建設指標
園區同期進行了總體規劃和一期控制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通過總體規劃明確園區近遠期關系和廠區建設時序,通過控制詳細規劃深化落實總體規劃發展目標,明確近期建設區域、土地開發強度,有效銜接廠區投資計劃和建設工作,做到宏觀規劃有支撐,微觀建設有方向,真正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的規劃初衷(見圖8)。
圖8 工業園總體布局與一期用地情況
5 結語
甘肅省首座裝配式建筑產業園規劃,是甘肅省堅持走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舉措,產業選擇結合天水市實際情況,以建筑業為突破口,通過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前占領行業競爭高地。園區規劃則體現了對“人的城鎮化”的關注,以人為本,堅持以集約、低碳、綠色、可持續為發展宗旨,通過自上而下的規劃編制,系統梳理并有效解決自下而上的發展訴求,有效解決了產業轉型和城市經濟發展的關系,對今后創新型產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起到了積極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