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一些基礎較好的城市特別是省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及綜合功能不斷增強,城市間開放度加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為我國城市群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交通運輸和信息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使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密切,為城市群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城市群城市一體化發展帶來的空前繁榮,對其他區域產生了巨大的示范效應,城市群發展逐漸被各地政府作為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
但我國城市群建設仍存在城市整體發展水平偏低、城市群等級不健全、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有限以及城市間產業結構雷同分工協作格局不明顯等現象,因此,“十三五”期間,在建設城市群的過程中應注重增加中心城市的和貢獻率、規避城市間產業同質化現象,以保證城市群綜合的可持續發展。
“十三作用五”將建設19個城市群
在“十三五”規劃中,城市群建設進一步加大步伐。國務院提出將在“十三五”期間建設19個城市群,分別為: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平;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引導北部灣、晉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發展,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城市群需解決產業同質化
由于多個城市群跨省級行政區,產業的協調是一大難題。
比如北部灣城市群包括湛江、海口、南寧、防城港等城市,但是湛江和防城港都在發展鋼鐵,具有競爭關系。
廣西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欣廣指出,北部灣地區既面向東盟,背靠大西南,又是泛珠三角經濟圈等等各種區域合作交叉的地方,所以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加快轉型。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南寧到海口、湛江之所以納入一個北部灣城市群,是因為該地是中國西北、西南、中部、北部地區往南出海口的一個新的通道,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接點。
國家“十三五”也規劃了從呼和浩特到南寧,再到湛江、海口的高鐵,預備將這一地區打造成新的產業和人口聚集區。
產業同質的情況在長江中游城市群也存在。比如武漢、南昌、長沙,都在發展汽車和電子產品制造業。
同時,因為江西、湖北、湖南本身都有省會城市群,而省會之間距離數百公里,產業協調和人員往來還待加強。另外,長江中游城市群還沒產生類似上海、北京、廣州這樣經濟輻射力很強的中心城市。
城市群建設另一個比較薄弱的地方是西部城市群。目前像蘭西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因為產業聚集不夠,仍難以吸引有太多的人口聚集,經濟發展也不是很快。
這有點類似城鎮化政策,僅管國家提出大力發展中小城市,以分流中心城市人口,但是居民仍偏向在更大的城市發展和定居。
方創琳認為,小城市就業機會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落后。只有把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延伸到小城市,把小城鎮與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等對接以后,才會有效果。
對于未來城市群建設的重點,方創琳分析,應重點推進六大一體化,即區域性產業發展布局一體化、城鄉統籌與城鄉建設一體化、區域性市場建設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一體化、社會發展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