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乍現
建筑產業現代化是國家推進行業轉型升級的途徑,歷經近幾年發展,住宅產業化已在我國江蘇、浙江、山東、遼寧等多地推廣試點,產業化建設規模持續擴大。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用產業化模式建設的工程建筑面積已達1800多萬平方米,包括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木結構等。而到今年底,全國通過產業化模式建設的工程將力爭達到500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從國家到地方推出各類技術標準,住宅產業化技術體系和標準逐步完善。全國共有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18個地級城市,已經頒發了68個建筑產業化相關的指導性文件。
不過,相對于我國建筑面積總量,實施住宅產業化的建筑面積仍非常有限。分析人士指出,在各地推進試點中,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各地研發形成多種結構體系,缺乏通用性,不利于產業化發展;行業普遍存在工作流程繁雜、構件種類多、標準化程度低;沒有形成全國通用的構配件標準體系,構配件通用性差、工業化程度低、生產質量參差不齊;現有標準規范缺乏配套技術文件支撐,不能有效落地,設計、施工、構件加工等各環節都有技術盲點,造成安全隱患等。
這些問題已成為瓶頸,嚴重制約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健康快速發展。
為建筑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撐
在這一背景下,2014年6月,住建部啟動了建筑產業現代化系列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的研究和編制工作。在住建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的直接領導下,標準院結合建筑產業化的發展現狀及國家建筑標準設計的特點,構建了建筑產業化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體系,并組織全國50多家設計、科研、施工、構件生產和住宅開發等建筑產業化領域的領軍企業,歷時8個月,完成了建筑產業現代化國家建筑標準設計(第一批)圖集的編制工作。
該套圖集針對目前量大面廣、問題最突出的裝配式混凝土剪力墻結住宅編制,包括《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住宅建筑設計示例(剪力墻結構)》《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表示方法及示例(剪力墻結構)》《預制混凝土剪力墻外墻板》《預制混凝土剪力墻內墻板》《桁架鋼筋混凝土疊合板(60mm厚底板)》《預制鋼筋混凝土板式樓梯》《預制鋼筋混凝土陽臺板、空調板及女兒墻》《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連接節點構造(樓蓋結構和樓梯)》和《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連接節點構造(剪力墻結構)》共9冊,內容涵蓋裝配式混凝土剪力墻結構的設計指導、通用預制構件及連接節點詳圖等,首次形成了全國通用的裝配式混凝土剪力墻住宅結構體系和首套全國通用住宅系列預制構件,可以全方位指導設計、施工和構件生產,填補了行業空白。
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劉東衛表示,從國外建筑產業化的發展歷程來看,初期肯定是結構主體的產業化,然而過渡發展一段時間以后,內裝產業化將成為核心部分,而中國目前對于內裝產業化的認識非常欠缺。很多號稱工業化住宅的產品僅僅是采用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內部依然是生產方式粗放的毛坯房,這種半成品顯然無法滿足國家節能環保的要求和老百姓對于高品質住宅的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建筑產業現代化國家建筑標準設計體系的發布顯然有著更為現實的意義。劉東衛說,該體系可以視為一個全面性系統性的標準設計體系:全建筑體系,包括混凝土結構、木結構、鋼結構;全產業鏈,從設計、施工到構件生產都有詳細指導;全系統,不僅包括主體結構,還包含內裝和外圍護兩大部分。
“在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標準設計是十分重要和關鍵的一環,也是推動建筑產業化不能離開的技術支撐。有了標準設計,我們的設計、施工、安裝才能夠流暢,才能夠將有關技術科學地、合理地安排到建筑中去。”住建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全產業鏈的整合亟待跟上
從國外的經驗看,政府支持和完善的制度是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保障,通用化、標準化和體系化是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基礎和保證。標準體系的建立,意味著我國建筑產業現代化推廣和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然而,后面的道路仍很漫長。
目前,很多人對建筑產業化發展理念的認識仍然存在誤區,把產業化僅限于或更多地放在裝配式工作上,忽視了鋼結構、木結構等方面的產業化;把產業化等同于主體結構產業化,在內部裝修和主體結構相結合方面做得還不夠;把產業化著眼于施工過程產業化,沒有考慮協同推進,沒有考慮建筑全產業鏈的整合發展。
因此,業內人士紛紛指出,下一步需要繼續加強技術支撐研究,完善包括混凝土、鋼結構、木結構等在內的全面的技術體系,同時大力推進標準化,力爭實現模數化,對部分通用構件比如墻體板、樓梯等完全采用標準尺寸。其次要注重引入先進管理技術、信息技術,比如BIM,以提升工程品質和全壽命周期質量。最后要實現管理創新,積極推動工程總承包,使其深度融入設計、施工等。
而在推進過程中要加強監管,研究調整市場準入制度,完善現有的質量監督制度。結構安全和工程安全是第一位,不能以犧牲結構安全來換取產業化。
用配套政策真正調動市場積極性
顯然,政府層面的熱情已經被調動,那么市場是否能如政府所愿“順勢跟上”?政策能否順利推進和當地的房地產市場狀況密不可分。目前,建筑產業化所產生的成本增量依然是讓房地產企業在產業化的門檻前踟躇的主要原因。
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一定要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不能盲從。對于一線城市來說,由于房價堅挺,一二百塊的增量成本可以在銷售中快速釋放,因而開發商在面對政策設定的各種產業化要求時,會比較愿意跟進。而對于庫存量本來就難消化的城市來說,即使給予容積率相關的獎勵政策,成本增量的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因而市場的積極性很難真正調動起來。
專家指出,我國建筑產業現代化不僅需要通過完善建筑產業現代化體系、促進社會專業化生產來提高建筑品質,更應同時關注建筑產業現代化在經濟、環境和社會方面的影響,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政府還需為發展建筑產業現代化制定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規文件,使政策法規和行業管理與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發展相協調。
從國家層面來說,需盡快建立和完善與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和發展政策體系。在相關財稅制度、土地制度、行政審批制度等方面加強創新,使之更加適應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在地方層面,需盡快建立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組織體系,研究出臺與實際情況相適應的“發展規劃”和“發展導則”,從土地供應、稅收減免、容積率獎勵、工程總承包建設、財政補貼、綠色審批、信貸支持等方面研究制定產業扶持政策,真正調動市場積極性,促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