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探討近郊型村莊的EOD應對模式,從整治基礎、重構產業、重組空間、綜合運用四個方面探討了生態導向下近郊村的有機更新路徑,以有效解決當前分水惠和村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同時供類似鄉村項目實施更新提供參考。
一、整治基礎:修復生態機理,提升生態價值
1.1 生態鏈接
針對該村莊的生態保護和治理,根據生態綠道的環線將其整個村莊相串聯,并按照200*200 米的標準劃分網格,通過生態網絡的形式進行針對治理。根據前期的生態分析,將網格劃分為三類:生態本底良好、生態環境破壞和生境破碎,并采取相應的整治處理措施。在每個生態單元中,設置由村民擔任的生態保育員,由他們統籌管理該單元的生態問題。同時,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加強環境監測和預警機制、推廣生態農業和綠色生產方式、開展生態修復和綠化造林工程等,以更好地實現生態保護,加強村莊的生態鏈接。
1.2 土壤修復
首先,對于廢棄宅基地土地的復墾進行適宜性評估。包括考慮地形、土壤質地、水文條件、地面堆積物、周邊環境、經濟條件和交通條件等因素,并設定可衡量的指標來最終確定土地可以復墾到的程度,確定是否可以復墾耕地以及復墾為旱地還是水田。
其次,在進行復墾時,需要重新建造耕作層土壤。具體操作包括表層熟化土剝離回填、宅基地地基土翻耕和外部客土填入等。
接著,對于廢渣的處理可以將其用作新建道路的墊層,或者將其運至附近田間道路進行路面攤鋪并進行碾壓,以維修田間道路。
最后,在培肥改良方面,針對廢棄宅基地土質有機含量低、土壤結構差、土壤微生物破壞嚴重等問題,采用有機質輸入為主化肥輸入為輔,根系調節為主,農藝措施為輔的原則。主要措施包括有機肥施用與PGPR接種結合、作物收獲后秸稈還田與綠肥壓青返田相結合等。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質量,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實現廢棄宅基地的復墾和利用。
1.3 水體修復
在水資源保障方面,退減不合理的灌溉面積,并實施農業節水技術,例如噴灌技術等,以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同時,在水環境保護方面,摒棄直排,將排污口并入管網,采用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式處置,實現城鄉供排水一體化,以城市支持農村,構建大項目包。此外,還需要疏浚溝渠,建設村內溝渠體系,并對溝渠和坑塘進行生態清淤和淤泥處置,采用覆蓋、固化和微生物技術進行底泥原位處理,以保護水環境。
1.4 植物修復
在進行植被修復時,選取優良的鄉土植物和先鋒植物,這些植物能夠迅速長成植物群落,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小區域氣候。同時,選擇具有改善土壤結構和增加土壤養分的固氮植物以及抗污能力強的植物,這些植物有助于提高土地的生態效益和生產力,從而促進可持續發展。
二、重構產業:傳統產業升級,打造生態產業鏈
2.1 傳統產業升級
分水惠和村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三產業發展不成規模,產業之間融合度不高,缺乏聯動發展,為加強村莊產業發展,實現村民富裕生活,需將分水惠和村的傳統產業進行升級(圖1)。
第一產業:升級主要基于育種和遺傳改良、引進高效技術和規?;N植。通過加強投資研究,培育高抗病性、高產量高適應性的優良品種;引入現代農業技術強化生產;對農用地進行整合,加強農民企業合作組成合作社。
第二產業:升級主要基于電子商務與生態產品研發。將原有污染企業改造成環保企業;將產業集中打造信息化生產;與一產升級聯動促進生態產品研發。
第三產業:結合農耕文化、休閑度假、創意體驗、康養度假四個主題,與一二產升級相結合并打造環村綠道連接各分區。構建農旅文科深度融合、主體多元、綠色循環的農業產業生態圈。

圖1 傳統產業升級流程示意圖
2.2 塑造生態產業
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將生態資源作為核心生產要素納入經濟體系,將生產活動從人類擴展到生態系統。因此,將生態系統視為價值創造者并將其納入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現代經濟體系是生態產品第四產業的本質特征。
生態產品本身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特征,同時不同市場屬性的生態產品也有著不同的價值實現路徑,決定了生態產品第四產業不同的產業形態。生態產品第四產業參與主體主要包括產品供給方、產品需求方、產業服務方等,圍繞生態產品開發、經營、交易、支撐服務等技術經濟關系形成的關聯關系形態形成生態產品產業鏈。通過這種產業鏈更好地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重組空間:優化村莊布局,塑造特色場所
3.1 整合村莊空間布局
村莊整體布局考慮村莊建設的實施性及操作性,重視細節處理,形成地方特色,在村莊規劃和建設中充分考慮整合村莊空間布局的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
首先,將分為科研育種區、花卉苗木種植區、生態林地保育區、大乘院民俗文化街區和電商物流銷售區五個功能區,并打造一條東西向產業發展軸。村內盡量保持原有道路,主要對一些破舊道路進行升級,并在村內加設公交站點與停車點,提高居民生活便捷度(組圖2)。

組圖2 村莊功能分區與交通規劃布局
其次。在村內打造一條東西向主要景觀軸線并建立以歷史、民俗、生態為主題的環村綠道串聯起整個景觀系統。并將村內主要劃分三個產業區,形成花卉、苗木、水稻育種、種植銷售的全方位產業鏈條。
3.2 提升公共設施品質
提升村莊公共服務設施品質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農業現代化、增強社會福祉以及提升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通過三級生活圈的劃分,在基礎生活圈、便攜生活圈、外延生活圈分別進行不同的公共設施的提升,從而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升村莊的整體形象和吸引力。
基礎生活圈:對村莊內部的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提升,如規劃休閑健身等公共設施,建設更多的醫療、衛生、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和便利性。同時,也可以通過設立垃圾收集站等措施來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居民的生活體驗。
便攜生活圈:對村莊周邊的公共服務設施進行提升,如建設集貿市場、物流中心等,方便居民采購日常生活用品和農產品。同時,也可以通過建設公園、文化活動站等休閑娛樂設施,豐富居民的文化娛樂生活。
外延生活圈:建設更加現代化和高效的公共服務設施,如設立公交站等基礎的交通設施,以及大型醫院、學校、敬老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以滿足居民更高的需求和期望。同時,通過建設生態公園、旅游景區等,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企業來到村莊,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3.3 激活文化場所
文化場所可以提升村莊文化氛圍、增強村莊凝聚力、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素質、增強村莊形象。
激活大乘院、花木展園、研學基地、文化禮堂等文化場所,進行文化的交融,舉辦節慶活動如新年廟會、游園會等,以活動鏈接文化,弘揚文化傳統,復興民族精神,促進文化的交融和傳承。
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形式和內容,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增強村莊文化氛圍和凝聚力,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為當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機會,增強村民對村莊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以此來減少城市虹吸效應對村莊發展帶來的影響。
3.4 改造生態建筑
建筑改造以重民生、重生態、重細節為原則,要求體現建筑的發展性、多樣性、相容性、共享性,改造措施具體如下。
首先,采用整體復綠的改造措施,將建筑與綠化相結合,打造綠色、生態的鄉村風貌。拆除危房,消除安全隱患,增加綠化覆蓋率,提高空氣質量,為居民創造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其次,采取原址重建的措施,為村莊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保留其原有的歷史和文化底蘊。在原址重建的過程中,賦予基地新內容,引入現代化設施和功能,運用體現當地文化的設計元素,反應村莊特色。
最后,采取功能置換的措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和發展趨勢。賦予基地的新功能可以是商業、文化、旅游等多種類型,將原有的住宅建筑改造為商業街區,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務;將廢棄建筑改造成文化場館或旅游景點,吸引游客,為當地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
3.5 林盤多樣性改造
村莊內部分散林盤約20處,其中大規模林盤約有5處,中等規模林盤5處,小規模林盤10處。將林盤分類改造為生態式林盤、文化式林盤、生產式林盤、生活式林盤(圖10)。

圖3 多樣性林盤改造路徑
在不同的林盤采取不同的改造策略,生態式林盤中種植鄉土植物,調節林盤溝渠,維護林盤生物多樣性,打造生態優美的環境;文化式林盤增加景觀節點,搭建花藝工作室,形成花木展覽會,為村民及游客提供文化娛樂活動;生產式林盤在生態旅游游線上建造民宿客棧,提供自然農業體驗,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生活式林盤則注重軟化下墊面,建設基礎設施,提供聚集場所,改善村民生活質量。
四、綜合運營:統籌多元主體,實現利益主體責權劃分
4.1 一體化合作平臺搭建
EOD 模式下的分水惠和村更新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涉及生態整治、產業重構、空間優化、綜合運營等多個方面。為了實現一體化合作平臺的搭建,需要協調多方主體共同努力。首先,明確村莊更新的目標和定位,為后續合作平臺搭建提供明確的指導。建立政府、企業、村民等多方參與的合作機制,確保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協調。其次,根據目標和定位,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和村民意愿,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建立專業的項目管理團隊,負責項目的日常管理和協調工作,確保項目的高效推進。在合作平臺搭建過程中,加強各方之間的溝通和協調,確保信息的暢通和合作的順利進行。最后,建立監督和評估機制,對項目實施過程進行定期監督和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改進,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和達到預期效果。
4.2 運營風險評估與防范
在EOD模式下進行分水惠和村更新時,運營評估與方案制定需要考慮到融資難、回報不確定、主體協調分配復雜等風險。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探索投資回報機制和提升村莊發展價值的方式,進行科學的評估和預期效益的展望。在運營風險的防范中主要以財政角度可行性為主要評估對象,綜合開展社會評價調查和數據分析,以綜合性結論判斷項目整體的風險性,并明確責任主體,提前制定相關規范和應對措施,防止項目過程中因不確定因素出現的糾紛,以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和達到預期效果。
五、結語
EOD 模式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創新組織模式,是實施生態保護規劃的重要抓手,對于城市近郊村的有機更新規劃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歸納總結了EOD特點及開發模式,梳理了EOD模式下的關聯產業類別,以成都市分水惠和村為研究區域,分析其生態現狀以及產業發展困境,提出以修復生態機理,提升生態價值為基礎,以傳統產業轉型,打造生態產業鏈為核心支撐,以村莊布局重組,特色場所塑造為載體,搭建一體化平臺,實現利益主體責權劃分等的有機更新路徑,推動場地生態治理項目與獲利產業項目的融合發展,更好的滿足分水惠和村的發展需求,以期對其他城市近郊村的有機更新提供思路。(作者:馮興愿,楊奕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