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以持續改善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為工作重心,全面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先后出臺多項省級環境生態保護制度,環保督察、河湖長制等改革措施落地見效,加速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水、氣、土等環境質量主要指標穩中向好,守護秦嶺“中華水塔”、黃河“母親河”和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以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面對西部大開發的新要求,如何實現生態保護、開放經濟、經濟社會發展質量三者統籌協調發展,既是陜西發展“四個經濟”的落腳點,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發力點。為加快構建全省綠色低碳循環新產業體系,建議通過EOD開發模式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為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提質賦能。
加大投資,盤活經濟,培育產業驅動新引擎
一是充分認識EOD模式對區域經濟的助燃器作用。EOD模式(Eco-environment-oriented Development),暨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將公益性強、收益差的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肥瘦搭配”,一體化推進實施,既提升了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的造血功能,同時推動地方經濟產業升級轉型,開發全新發展空間,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豐收。尤其是當前部分區域、行業發展陷入“阻滯”,通過開發此類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的優質項目,對于繁榮產業經濟、城市能級提升、盤活閑置資產將發揮“強心劑”作用。
二是主動對接申報特別國債、中央獎補資金等支持項目。聚焦國家重點支持領域,結合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產業前景,在科技創新、鄉村振興、能源安全、保供流通等領域“精準發力”。今年1月,安康月河恒口段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入選國家EOD項目庫,該項目在解決污水管網不健全、水體流通性差、水生態系統退化等突出環境問題的同時,按照“治水為先、以水興產、以產護水”思路拓展“溫泉康養+農文旅+綠色制造”多元業態,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其他地區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三是通過“共投共建共贏”煥發區域發展新面貌。以國家級EOD項目為引領,明確定位,連片發展,打造縣域經濟“新名片”“新特色”,發揮省、市各級資源協調優勢,運用專項債券、撥改投、REITs基金等多元化方式,拓寬社會力量投資渠道,提升公共基礎配套質量,降低地方隱性債務風險。

研究前置,統籌規劃,“一盤棋”發展綠色經濟
一是“全場景全鏈路”了解分析EOD模式。哪些產業兼具生態意義和經濟價值?EOD項目關聯產業及具體項目是什么?申報流程和評估標準是什么?學懂弄通后才能“廣而告之”,充分發動社會力量、市場主體積極參與EOD項目開發,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及關聯產業的市場熱度和關注度?!绊椖课磩?,規劃先行”,充分用好規劃部門、研究機構、設計單位等“智囊”機構力量,掌握最新政策動向、行業數據,通過“審清題目”避免后期發展方向偏離,避免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錯失機遇“窗口期”。
二是立足資源稟賦謀劃項目。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高質量發展時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EOD項目策劃過程中要堅決杜絕不顧實際情況、不經科學論證、不斷深入調研的現象,聚焦“四個經濟”,從先進制造、現代能源、文化旅游、戰略性新興產業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挖掘潛力。陜南地區鎮安、漢濱、佛坪等地依托獨有的地形地貌和水利條件,投建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實際效果固生態、順民意、利長遠。僅鎮安一個項目,建設期間每年即可貢獻稅收1000萬元以上,建成后年產值20億元,年稅收1.5億元,還為周邊區縣發展“打樣”。
三是主動對齊中、省、市、區各級規劃,全面摸底,充分研究,讓項目規劃“進冊子”,資金“進盤子”,以系統化管理模式推進項目規劃建設,從源頭上避免各自為戰、同質競爭、協同不足、資源浪費等問題??冃гu估,動態進出,“騰籠換鳥”激活轉型動能EOD項目不僅要環保,更要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從制度設計層面避免機制僵化,項目“能進能退、能升能降”,保證整體發展一池活水。
一是建立績效評價體系標準,立足新產業發展藍圖,結合實際情況和階段性特征,制定系統、項目、多維度考核指標,作為評價項目生態、經濟、社會等多方面是否“達效”的衡量標準,作為政府投資及各類優惠政策兌現的主要依據。
二是“考核”“評估”雙管齊下。共性指標、重要指標“量化”,投資強度、土地畝產、固定投資、利稅等硬指標作為考核“基礎分”,新產業支撐作用、帶動就業情況、基礎管理水平等個性化指標通過項目自評、專家聯評、現場訪談等形式評估。
三是動態調整項目庫。對于實際運行中偏離生態環保、產業方向的項目,及時“移出”項目庫,根據新形勢、新條件產生的優質項目要納入統一管理,通過“騰籠換鳥”方式,通過資源優先傾斜配置,讓一眾EOD項目獲得更優質、更便利條件快速發展,撐起高質量產業“骨架”,為后續集群式發展蓄勢賦能。
精準識別,分類管理,系統用好政策工具包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石”,項目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抓手”。面臨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產業引導要“雙手彈琴”“十指用力”,通過不同政策形成合力實現共同目標。
一是根據項目用途、重要程度和收益情況,按照社會公益類、市場服務類進行分類管理、精準扶持。從頂層設計、稅收優惠、行業標準、科技扶持、推廣應用等各個方面制定差異化政策,如為社會公益類項目提供劃撥土地、免稅政策、公益性捐款等,以減輕其投資、建設及運營壓力。又如社會競爭類項目,以安康月河恒口段流域生態環境治理項目為例,對其開發的康養、文旅等社會競爭類服務項目,可以通過政府購買、專項減免等政策緩解其運營壓力。
二是結合實際需求制定“一攬子”政策,如針對項目生產、銷售、流通各環節的“定制化”政策,以達到產業引導和總體調控目標,通過負面清單、項目名錄、生產準入等淘汰落后產能,汽車購置稅補貼、鋼鐵產業補貼等扶持獎補政策為重點扶持的行業、企業、項目提供便利條件。通過分階段、多元化、系統性的政策“工具包”,有助于實現生態環保、轉型升級目標。
三是提前化解技術迭代“路線問題”潛在行業風險,從行業層面明確技術發展路線圖、發展路徑、行業共識,促進行業協會、科研團隊與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立初期、中期、長期發展保障支持機制。
區域協同,交叉橫評,發揮區域差異化優勢
秦嶺保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陜西生態環境的系統性、全域性、多樣性特點,決定了生態環境導向的EOD項目將會以組團開展、跨區域合作的形式展開。為了發揮各地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主動性,構建新產業差異化競爭優勢。一方面,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不同類型生態問題規劃項目,或按照秦嶺、黃河、渭河、毛烏素沙漠等重要地質地貌分類,由所處地區結合當地問題組團申報項目,根據工作量、重要性“賦分”,按照實際效果和價值貢獻“兌現”。另一方面,開展跨地區交叉橫評,通過“角色互換”找問題、學經驗、明差距,明確追趕超越目標,濃厚比拼競爭氛圍,及時補齊短板,讓生態環境、產業升級在競爭中換擋提速,迅速渡過轉型升級“陣痛期”。此外,建立省級協調、地方協同機制,建立優化跨區域一體化綜合治理模式,通過“一方牽頭,多家參與,厘清邊界,分級協調”長效實施,形成協同有效、機制順暢、有序推進、分步實施的共管格局,以有效機制紓解防范生態環境系統性風險。
重點扶持,全面推廣,加速推動產業能級躍升
一是鎖定重點領域開展試點項目。整合多方資源優勢,搭建“政企學研”協同平臺,依托省情挖掘、策劃、實施一批代表性強、示范性強、前景可觀的試驗項目,發揮秦創原等省級孵化創新平臺作用,從政策扶持、項目服務、體制機制等方面完善項目“軟硬件”配套,引導重點企業從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循環低碳等方面開發新技術,挖掘新業態、新模式。
二是探索多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從EOD項目實施方向分析,其一是從生態角度挖掘經濟價值,在守住生態底線基礎上謀發展,進而反哺生態環境建設;其二是從“產業+生態”融合發展角度挖掘潛力,持續拓展延伸大生態產業鏈。實施過程中,以科技創新、技術迭代為重點,從智能化、數字化入手,充分運用政策工具,優化創新工作機制,激發“政企學研”主動創新意識,實現業態融合、衍生發展及產業能級提升。
三是持續優化系統性保障體系。聚焦陜西產業轉型升級及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目標,不斷完善政策、人才、金融等保障,針對引領性強、投入產出高、帶動作用突出的產業鏈核心企業,通過專業化服務、特色化招商、精準化政策等方式加大招引力度,確保重點EOD項目從概念到投產運營無阻滯,實現以EOD項目為開路先鋒,尋求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轉型升級“雙贏”,為陜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蓄力賦能。(作者:閔晶晶 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