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縣域41個縣(市)主導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依然存在瓶頸:相比于全國百強縣,遼寧縣域產業經濟效益還有待普遍提高,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的國內外協同度更需深入,產業發展要素資源面臨整合。本研究參照主體功能定位,綜合考慮產業發展階段、地域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等因素及其差異,將遼寧省41個縣(市)劃分為四類地區。根據各類地區不同的自然資源情況、發展階段特點、產業集聚要素等特征,結合國內成功經驗,探討產業融合發展視角下四類地區——以點帶面實現第六產業全產業鏈規劃發展路徑。
一、規劃策略
四類地區是遼寧縣域內的相對落后區,屬于重點幫扶縣(市),主要集中在省域西部,包括康平縣、義縣、阜蒙縣、彰武縣、朝陽縣、建平縣、喀左縣、北票市、凌源市、建昌縣。四類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資源相對稀缺,但也不乏特色資源和相對優勢,更適合于以點帶面通過突破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界限。該區域發展的核心策略是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形成有機的產業生態圈,實現“1+2+3”第六產業化發展。
二、四類地區產業布局
四類地區縣域內,一產、二產、三產邊界比較模糊,這個特點很適合在產業發展融合的過程中形成產業邊界突破,促成園區及其周邊產業的共生效應。首先利用相對優勢產業,達到互補性融合發展的目的;然后利用彼此間的共生效應,以產業帶園區,以園區帶村鎮,促進周邊產品和周邊區域的發展。
與其他產業相比,食品產業與農業的關聯度較強,受眾巨大,具有剛性消費的特點。食品的深加工升級,不僅會帶動消費增長,還會帶動產業商機。產業融合發展的第六產業全產業鏈是農產品依托區域、依靠市場、創建品牌的最好時機。借助數字經濟,引入先進的營銷手段,農產品企業、傳統食品加工企業打破產業邊界,重塑市場形象的機遇與挑戰并存,特產應該走得更遠。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指引下,涉農產業融合發展,有機農業、現代食品加工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綠色生態農莊、鄉村文旅等項目快速成長,農產品生產流通環節日臻完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第六產業全產業鏈在許多地區漸現雛形。

三、案例借鑒
天祝藏族自治縣位于甘肅省武威市東南部,被譽為“甘肅高原藜麥之都”。2016年開始,甘肅遠達集團啟動發展“藜麥特色產業”,在實地考察、選苗試種、精準培育的基礎上,與天祝縣委縣政府建立合作,樹立了產業扶貧的成功榜樣。在南陽山扶貧移民安置區,嘗試種植藜麥5000畝,實現每畝均收入1500元。同時,遠達集團在天祝縣注冊成立“甘肅純潔高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營藜麥及周邊產品,投入科研經費進行藜麥生產的科研及綜合開發利用。2018年實現藜麥總產值5000余萬元,成為扶貧計劃安置的群眾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實現脫貧的重要支撐產業。集團與種植戶簽訂收購協議的同時,向種植戶免費提供藜麥種子,并陪伴性提供種植期間全程的技術服務。僅憑此舉,天??h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和農牧民群眾實現原地就業,有效地增加了人均年收入。
為了提升競爭力,甘肅遠達集團積極探索產業升級發展,開拓全國市場,不僅陸續推出以藜麥為原料的餅干、米、啤酒、粥等周邊產品,而且加大研發力度,開發出以藜麥為主要原料的茶、麥片、純植物酸奶、白酒等深加工食品,以及藜麥化妝品、藜麥肽等升級高位產品,逐步完成了產業鏈的初建、拓展、完善和升級,成功創建國家級藜麥現代農業產業園。藜麥產業不僅使天??h脫了貧,還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天??h已經成為網紅打卡地,吸引全國各地的“驢友”到天??崔见?,到天祝吃藜麥,積極壯大了藜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作者:康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