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西北欠發達地區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路徑,通過榆中縣村莊規劃實施案例的深入分析,本研究最終以浪街村為例總結出部分可推廣的發展路徑策略。在產業振興方面,榆中縣通過重視農業產業發展,不僅鞏固了鄉村經濟的根基,亦帶動了地域經濟向更加廣闊的層面發展。
一、浪街村概況
榆中縣小康營鄉浪街村地處蘭州市榆中縣西南部,地理位置優越,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區。村域總面積4.94km2,共下轄9個居民點,約1900人,村民以農業生產、外出務工為主。村內自然資源豐富,域內有鳳凰嶺系馬銜山余脈綿延起伏,平坦川地造就的農耕文明澆灌的良田遍布,本底較西北農村較為優越。且浪街村歷史悠久,農耕文明所倡導的應時、取宜、自強不息等精神是本村傳承已久的核心價值理念;村民信奉“盤古、伏羲、女媧”三祖,“尚禮儀、重孝悌、誠守信、敢擔當”,是浪街人的人生信條。近年來,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浪街村正以其獨特的區位和文化優勢,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產業發展新模式。自2017年打造“老家浪街”鄉村旅游品牌以來,在政府的支持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浪街村逐步構建了以特色農業開發、農村旅游及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產業振興方案,并卓見成效。2020年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2000萬元,2021年端午節日游客量達5萬人次。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及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構建為浪街村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契機,如何通過科學規劃指導浪街村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是其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

二、制約浪街村發展的問題
為深入了解浪街村的發展現狀,研究團隊進駐該村展開了全方位的現狀調查,包括自然環境、社會歷史以及村莊的經濟發展現狀等,深入了解和發掘村莊發展短板。調研發現,由于歷史積累與資源分配的局限性,鄉村產業發展顯著受制于多方面的問題。
一是鄉村產業基礎不牢固。種植業比率效率低,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純利潤較低,經濟作物種植效率也在逐年下降,而生產成本卻在逐年攀升;農業經營風險較大,當前農業生產尤其是一些特色種植和養殖項目,極易受自然災害、市場行情、疫病等因素影響,而相應的保險保障措施尚不健全。
二是居民點分布分散,老齡化問題突出。浪街村現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6.5%,年輕農民離土離鄉,村內專業人才缺乏,勞動力整體素質偏低,既制約了新技術、新思想的引進,也阻礙了本土產業的創新升級。三是建設用地稀缺,“產業興旺”用地難保障。隨著旅游人口的增加,鄉村旅游產業所需的停車場、民俗展覽、基礎設施、農村電商等用地需求增加,現狀建設用地大分散小集中,集約利用率有待大幅提升。
四是現狀村莊風貌混雜,影響高質量鄉村旅游業發展。此外,技術創新能力的缺乏,現有產業鏈條短、技術水平低、增值空間小,嚴重抑制了產業的升級轉型。
三、科學村莊規劃指引下產業發展路徑
基于村莊規劃團隊對浪街村的深入認識了解,為實現浪街村在未來打造“蘭州市郊野鄉村休閑游示范基地”的美好愿景,規劃團隊依據浪街村自身特點提出了以下產業發展路徑,力求在保護優越生態的同時,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實現鄉村的可持續振興。
首先,通過科學規劃解決浪街村建設用地稀缺的問題。主要通過對現狀建設用地的整理,對現狀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配備難度較大的居民點進行就近整合合并;通過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優化各類空間格局,促進耕地保護的同時實現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在保障增加村民財產性收入的前提下,結合當地實際,實施差別化的閑置宅基地盤活建議;優先對村集體土地進行合理利用,且在村莊規劃中合理布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鼓勵率先發展鄉村民宿、小雜糧粗加工、農家老醋作坊等鄉村產業,以良好效益激發村民意愿。其次,優化浪街村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依據浪街村各居民點風貌、民俗特色塑造貫穿村域的“鐵犁牛耕古浪街-鼎盛明清富浪街-改革開放新浪街-共同富裕小康村”的“大浪街”旅游發展格局,通過空間結構移步換景,致力在浪街村微縮隴中農耕文明時間發展脈絡,突出鄉愁情懷。
再次,通過多模式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為圍繞可持續特色產業,聚集能人,鼓勵浪街村探索更多模式的產業發展方式,如“股份+合作社+農戶”“銀行+政府+農戶”“村委會+鄉賢投資+農戶”等方式,促進內生性、本土性民營企業參與鄉村建設,以產業帶動激活鄉村內在發展動力。有效解決產業發展所需“錢+地”問題,加強農戶與產業的利益鏈接,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和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最后,為了彌補浪街村旅游季節性短板,規劃團隊按季節策劃浪街村旅游項目,如一月“紅紅火火年貨節”“六月漢服文化節”“八月豐收采摘節”等豐富各異的文化活動,來延長浪街村旅游接待周期,實現“24小時+12個月”全周期游浪街,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自2021年浪街村村莊規劃編制完成以來,在科學規劃的有效指導下,浪街村逐步先后被確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及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鄉村產業收益不斷增加。浪街村產業發展路徑的成功實踐,在提升本地社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其他西北欠發達地區提供了可貴的借鑒經驗,是活水之源,持續涵養著鄉村振興這片沃土,培育出越來越多的果實。(作者:雷蕾,陳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