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縣域41個縣(市)主導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依然存在瓶頸:相比于全國百強縣,遼寧縣域產業經濟效益還有待普遍提高,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的國內外協同度更需深入,產業發展要素資源面臨整合。本研究參照主體功能定位,綜合考慮產業發展階段、地域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等因素及其差異,將遼寧省41個縣(市)劃分為四類地區。根據各類地區不同的自然資源情況、發展階段特點、產業集聚要素等特征,結合國內成功經驗,探討產業融合發展視角下二類地區——資源特色小鎮空間融合規劃發展路徑。

一、規劃策略
二類地區是省域發展潛力較大的14個縣(市),發展區域相對集中分布于省域北部和中部兩段,包括法庫縣、臺安縣、黑山縣、北鎮市、凌海市、蓋州市、遼陽縣、燈塔市、盤山縣、鐵嶺縣、昌圖縣、開原市、調兵山市、綏中縣。二類地區的區域特色產業資源相對比較豐富,特色裝備制造、礦產建材、彩涂板及深加工、船舶機械、有色金屬、能源電力等小城鎮特色產業群具有一定的優勢,發展潛力較好。該區域發展的核心策略是利用資源特色,加強小鎮產業的空間融合。
二、二類地區產業布局
二類地區的產業園區發展以園區融合發展和利用特色資源為抓手,依托區域特色產業資源,建設小城鎮特色產業群,最終實現與周邊村鎮的協同發展,實現特色資源帶動產業園區,協同周圍村鎮,實現融合升級。區域資源特色主要依托當地自然條件,如農產品精深加工、建材石材加工、有色金屬開采等,而小鎮的空間融合則需要依托縣域產業融合。隨著區域產業聯系和空間聯系的深入,園區特色產業區逐漸集聚而成。產業集聚區的規模效應會帶動集群內產業的進一步協作,逐步突破園區產業邊界,進而突破園區的地理邊界,向周邊村鎮輻射。
村鎮集聚效應自然會形成以生活居住、生活服務、生產服務等第三產業的伴隨發展和復合發展。園區與村鎮之間的促進和融通,將會形成具有區域特點的優勢產業定位。
三、案例借鑒
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的嘎灑鎮,境內有哀牢山原始森林自然風光、哀牢山原始生態群落、古滇皇室后裔花腰傣、隴西世族莊園歷史文化遺址、大檳榔園花腰傣民族文化旅游村等特色資源。其中以褚橙莊園為代表的農業生態園區更是融合了人物故事、時代精神、現代理念等文化特征。
依靠特色性資源,產業園區逐漸聚集,生產、加工、物流協同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的特色產業群還包括紅河谷柑橘農業產業群、桂山街道加工物流產業群、揚武鎮大開門礦產加工產業群等。集群內可以實現產業信息、礦產加工、種植技術等資源的共享,是典型的資源特色小鎮空間融合的代表。(作者:康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