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我們對福建省節能環保產業現狀進行了詳細研究,本章節將在此基礎上進行全面評估,結合“雙碳”發展戰略,系統構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體系和優化路徑,為全面推進福建省節能環保產業做大做優做強提供支撐。
一、福建省“雙碳”政策對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影響
(一)“雙碳”目標納入生態省建設整體布局,全省節能環保產業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建考察,強調要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省建設布局,科學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2022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發布《福建省“十四五”生態省建設專項規劃》,強調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進程中,大力促進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明確提出要持續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推進環境污染治理裝備基地建設。“十四五”時期是全省“雙碳”目標推進的關鍵期,節能環保產業將布局能源高效與梯級利用、污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新業態、新技術,計劃到2025年全省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目標值將達到 600 億元。
(二)“雙碳”頂層設計“1”引領,全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2022年8月,福建省委、省政府發布《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10個方面、32項重點任務,涵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系統、全面地規劃了福建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路線圖和實施路徑,強調持續發展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上目標任務的確定與實施,使節能環保產業的內涵得到了擴展,產業責任也隨之增加,從主要專注于“治污”到進入治污減碳協同增效,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相互促進的新階段。福建省內相關市縣和企業正在積極推進新技術新產品的試點示范和推廣,如廈門市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采用廢氣回收、水資源綜合利用等措施推動大氣、廢水治理與降碳協同控制,帶動大氣污染防治、水務等細分領域技術、工藝的轉型發展。
(三)分領域“N”政策逐步落地實施,系統全面促進節能環保產業與能源、材料、制造行業深度融合
福建省省級“雙碳”政策出臺后,各領域陸續發布一系列實施和支持保障政策,具體涵蓋了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促進節能環保產業與其他領域深度融合發展。例如,2023年3月,福建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印發《福建省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鼓勵發展節能服務產業。再如,2023年7月,福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發布《福建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重點發展高效節能裝備、先進環保裝備、資源循環利用裝備、節能材料等節能環保產業細分領域。相關行業綠色低碳的升級轉型、存量削減等舉措都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促進涵蓋領域內容的拓寬延伸,并且與能源、鋼鐵、城鄉建設、制造等行業深度融合,加快相關產品的節能高效研發及設施運行的低碳化水平。

二、福建省環保產業體系構建對策
對標“深化生態省建設、打造美麗中國示范省”目標以及“雙碳”目標的深入落實,福建省亟須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節能環保產業體系。通過健全綠色低碳產業集群體系、技術創新體系、標準和政策體系、多元化資金體系、資源要素保障體系、全民參與體系,以節能環保產業為引領,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一)健全綠色低碳產業集群體系
借鑒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江蘇鹽城環保產業園等先進環保產業園發展模式,聚焦福州、泉州、漳州、龍巖等地市高效節能裝備、先進環保裝備兩大方向,以上市環保企業為重點,篩選并扶持一批成長能力強、技術優勢明顯、規模效益顯著的節能環保企業[4],以半導體照明、節能電機、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制造、村鎮污水處理一體化設備集成為核心,圍繞高效照明產品及系統、節能電機裝備、高性能保溫防水材料、水污染處理處置、固廢資源循環利用、環境保護監測等六大領域,加快打造產業集群。發揮福建省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區位優勢,推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二)健全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系
聚焦節能低碳前沿技術,設立并推進重大科技專項落地實施,重點開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固廢循環利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氫冶金等共性關鍵技術攻關[5]。持續強化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開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環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制造等創新中心建設,構建前端涵蓋實用技術研發、中端支撐項目建設與設備制造市場化、后端強化應用示范與績效考評的全鏈條式科技創新平臺。借助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國家技術轉移海峽中心,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定期發布綠色低碳環保技術白皮書,搭建綠色低碳環保企業與需求用戶的有效對接。
(三)健全綠色低碳標準和政策體系
健全支撐“碳達峰”目標的標準體系,建立體現國家和福建省地方特色的生態環保、節能低碳和資源循環利用標準。加強頂層設計,編制、印發省級和地市級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行動指南,對節能環保產業重點工作進行統籌安排。加大財稅扶持力度,按照國家或省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準,加快節能環保企業認定,定期開展企業對接,宣講國家相關減免稅政策,引導企業用足用好稅收優惠政策,落實“誰污染誰付費”原則,加大污染收費標準與污染水平掛鉤力度,調整相關收費水平,擴大享受增值稅優惠產品及勞務范圍,對難以取得抵扣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按比例抵扣。
(四)健全綠色低碳多元化資金體系
調整優化公共財政資金支出結構,建立財政資金穩定投入機制,強化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等對節能環保領域的支持力度。健全財政補助貼息政策,采用優先給予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對企業或政府開展的綠色低碳循環等領域重大項目給予支持。借鑒浙江、廣東、江西等3個省份綠色金融發展經驗,加快推動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排污權、收費權等抵質押融資。緊跟國家步伐,提前謀劃部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重大項目,積極搭建涵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對接平臺。創新資金投入模式,建立吸引企業及各類社會資本的廣泛參與機制,調動投資主體積極性,推動資金來源多元化。
(五)夯實綠色低碳資源要素保障體系
健全環境監管與產業促進相協調的統一管理機制,深化環保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意識,聯動發改、經信、科技、財政、生態環境等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參與制定完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統籌協調解決產業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及事項。實施差別電價,高耗能企業實行較高電價、懲罰電價政策措施。加強人才支持,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來福建從事節能環保產業創新創業,并推進本地人才隊伍建設[8]。進一步完善地方國土空間規劃,優先支持綠色低碳環保企業的發展需求,對節能環保產業項目用地予以優先保障。
(六)形成綠色低碳全民參與體系
健全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市場主體、市場發揮調節作用、公眾積極參與的全民參與體系。各級政府激發并引領綠色發展實踐創新,發掘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經驗,加強交流學習和相互借鑒。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和市場調控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市場主體調節作用[9],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通過機制創新,激發公眾參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提高生態環保意識,積極參加、共同促進綠色低碳生活的實踐。(作者:程亮 徐順青 劉雙柳 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