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經濟開發區自2015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持創建國家級開發區這一目標,在經濟發展、城鎮化建設等方面成果斐然,但目前尚未完全擺脫低端產業動力疲軟、空間布局分散破碎等蘇南模式所遺留的問題,加之蘇南創新一體化、常州新戰略等因素,面對多重壓力的經開區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
一、研究背景
1.1?戰略空間的規劃設計
戰略空間是指對特定國家存續與發展具有關鍵影響的地緣政治、經濟空間。吳志強等認為,大都市戰略空間在經濟發展中具有決定性作用,是整合城市資源、優化空間結構的重要抓手。從國家到城市,戰略空間都是能夠對整體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區域。文章所指的戰略空間是承載地方發展戰略的核心空間,是未來能夠引領地方發展的重要片區,通常包括門戶地區、產業高地、商務中心等,這些地區的建設能夠讓城市的戰略意圖得到快速落實,例如蘇州金雞湖片區,是蘇州工業園區“由區向城”轉型的重要標志區域。
但在實踐過程中發現,部分城市發展戰略相對宏觀,僅能從中解讀到城市的戰略態勢,針對戰略空間的具體職能與發展策略仍需進一步細化分析,同時,空間布局如何與發展戰略相匹配也需要通過規劃設計進行引導。文章認為,此類空間的規劃設計首先要立足地方戰略意圖,在宏觀方向指引下對地方發展需求進行詳細分析,從中明確戰略空間所能承載的主要職能,同時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以此作為制定發展策略的依據,最后在目標導向及空間特性分析的基礎上,形成規劃設計方案(見圖1)。

圖1 戰略空間規劃設計技術路線圖
1.2?經開區發展戰略
為應對發展新形勢以及解決傳統發展模式所導致的種種問題,經開區提出了東方新城戰略,將東方新城作為中心城區打造,明確中央商務區、省莊片區、高鐵小鎮三大引領性發展片區,意圖通過戰略空間的建設來帶動全局發展。從空間上看,雖然經開區總面積達到180??km2,但東方新城只有21??km2,而省莊片區面積達到8.1??km2,且可利用空間較多,同時東方新城順應常州中心城區蔓延拓展的建設模式,目前中央商務區已經實施,省莊片區是東方新城下一個重點建設的板塊。從功能上看,省莊片區擁有強勁的產業基礎、優質的交通條件,是未來經開區的產業高地、全域轉型發展的引領標桿。
二、省莊片區發展概況
2.1?基本情況
常州經濟開發區是常州東部的省級開發區,下轄3個街道及3個鄉鎮。省莊片區位于經開區核心區中部,北至潞橫路,東面戚月路,南鄰漕上路,西靠五一路,總面積約8.1??km2,該片區也是東方新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見圖 2 )。

圖2 省莊片區范圍圖
2.2?價值特征
(1)滬寧線上優質的流動空間。省莊片區東側緊鄰滬蓉、滬武兩條高速,且有橫山橋互通口,是從常州以東進入城區的主要道口;南側距離滬寧線戚墅堰站僅2??km;規劃地鐵二號線也從地塊內部穿過,基地北側和東側邊界為規劃快速路。因此,省莊片區交通優勢非常突出(見圖3)。基于此優勢,通過對滬寧線上鐵路站點與高速互通口相鄰的區域進行篩選,再疊加軌道交通和城市快速交通條件,可以發現省莊片區是一塊優質的流動空間,具有較高的稀缺性和較強的競爭力。

圖3?省莊片區交通條件示意圖
(2)蘇南模式轉型下典型的產業空間。省莊片區內的產業以制造業為主,歷史悠久、基礎強勁。以中車車輛工藝研究所為代表的軌道交通產業已經成為地方名片。此外,還有博瑞電力、中鐵五院常州分院等一批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整個片區呈現產業創新轉型的發展趨勢。然而,地塊內仍有大量規模小、門類雜、產出低的企業(見圖4)。高質量發展空間與低效產業空間雜糅是空間上的一大特征。

圖4?現狀產業分析圖
2.3?主要問題
省莊片區當下發展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為缺少明確的發展目標與策略,現有規劃無論是經開區發展戰略規劃還是核心區總體城市設計,其中關于省莊片區的發展和空間布局的指引均較為寬泛,這也導致經開區在省莊片區的項目招引、產業更新方面存在一定困惑;二為傳統發展模式導致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土地利用低效等問題突出,與其戰略空間的定位不符。
三、基于經開區的轉型需求分析
規劃以經開區的轉型需求為導向,重點圍繞產業發展,從常州發展戰略新格局、全省經濟開發區競爭力指標、蘇錫常東部片區發展比較三個方向提出分析路徑,明確當前經開區轉型發展中的短板,以此作為省莊片區的重點發展方向。
3.1?常州發展戰略格局下的經開區新使命
長期以來,常州南北縱向發展格局使得東部處于相對弱勢的戰略地位。為打破這種發展的不均衡,2015年常州成立經開區,打開東大門,并于2020年進行管理體制改革,釋放經開區能級。但由于成立時間短,經開區與常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武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相比,在對外合作、科技創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見表1)。

表1?2019年常州三大開發區部分發展指標對比表
面對發展新形勢,常州提出“國際化制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的新戰略,同時構建“一主兩新三副”的中心城區空間框架。作為三大副中心之一的經開區,應當充分利用樞紐效應和產業基礎,增加開放合作,提升創新能力,以此強化“開放、智造”兩大特性,更好地承擔新時代的發展使命。
3.2?全省經濟開發區中的常經開發展情況
從開發區競爭力的相關研究,以及政府關于各類開發區的考核機制中可以看出,經濟發展水平、開放合作程度、科技創新能力等是體現開發區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在2020年度江蘇省經濟開發區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評價中,常州經開區在92家省級開發區中綜合排名第4,在119家經開區(含國家級)中綜合排名第24,實力強勁,但在單項得分中,經濟發展排名第15,而開放水平、創新驅動、集約發展等方面的排名相對落后,成為影響經開區綜合發展的短板(見表2)。

3.3?滬寧廊道上蘇錫常東部片區的比較
在長期以上海為核心的發展邏輯下,蘇錫常基本將東部地區作為接軌上海的戰略要地,但將三個城市東部地區的發展進行對比,存在較大差異。產業上,蘇州工業園區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納米技術等為代表,無錫新區以集成電路、物聯網、新能源等為主導產業,常州經開區則以軌道交通裝備、電氣機械、家具制造、鋼鐵化工等為主導,且其中大多為傳統制造業;指標上,常州經開區與無錫新區和蘇州工業園區在進出口總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空間上,無錫新區與蘇州工業園區均展現出秩序井然的現代化產業園區肌理,而常州經開區大部分區域仍然保留著蘇南模式小單元化的空間發展特征(見圖5)。作為常州東接上海的橋頭堡,經開區在產業結構、創新能級、開放水平等方面并沒有凸顯出東部戰略性空間的能級。(作者:郭吉 蔣繼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