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節通過初步構建海洋裝備產業鏈圖譜,從原材料、研發設計、配套、總裝建造、船海服務和運維6個環節分析海洋裝備產業鏈自主可控程度;本章節將提出針對產業鏈弱項環節如高端產品研發設計、專用配套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迭代升級,面向船舶發展趨勢加強基礎性和前瞻性技術研究,以及針對船海服務領域提升產業鏈“軟實力”的對策建議。

一、SWOT分析
基于我國海洋裝備產業鏈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專家訪談等內容,對我國海洋裝備產業鏈進行SWOT交叉系統分析。
我國海洋裝備產業鏈發展的內部優勢(S)包括:國家的政策支持,新發展格局下海洋裝備需求廣闊,已形成較為健全的工業體系,以及原材料、總裝建造和通用配套環節的自主可控能力強;內部劣勢(W)包括:研發設計、專用配套等環節的自主可控能力弱,技術能力不足,產業技術門檻高但效益低,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程度不夠,以及國際標準制定參與度不夠;外部機遇(O)包括:海洋經濟迅速發展,國內外形勢有利于產業發展,以及新趨勢創造“換道超車”機遇;外部挑戰(T)包括:全球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國際形勢威脅產業鏈安全,以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SWOT交叉系統分析:①機遇-優勢分析。提高總裝建造環節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力求從規模到效益的全面提升;瞄準綠色化、智能化等領域加快研究,為“換道超車”創造條件;順應國家科技發展戰略需求,以新型舉國體制促進科技攻關,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原創性基礎技術研發。②機遇-劣勢分析。加大對配套、研發設計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創新引領力量;加強對國際規則標準的超前研究,從參與方轉變為制定方;發揮國際影響力,爭取國外市場訂單。③挑戰-優勢分析。創新市場規則,助力強項和潛力產品滲透國際供應鏈;強化上下游產業鏈聯動,引導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④挑戰-劣勢分析。彌補和加強缺失和弱項環節,保證海洋裝備全產業鏈能力。
基于SWOT交叉系統分析,針對我國海洋裝備產業鏈弱項環節、關鍵環節和“瓶頸”問題,提出我國海洋裝備產業鏈發展戰略規劃。
二、針對產業鏈弱項環節,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迭代升級
我國海洋裝備產業鏈應立足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促進供需兩端的協調發展,加強總裝建造等強項環節與其他環節的聯動,針對研發設計、專用配套等弱項環節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迭代升級,如原材料環節的高強度鋼、復合材料及合金,研發設計環節的概念設計及設計軟件,以及配套環節的動力設備關鍵元器件(如曲軸)、通信導航設備元器件、高端船型專用配套設備和深海油氣開采設備,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從根本上解決海洋裝備產業鏈發展存在的問題。
三、針對產業鏈關鍵環節,開展基礎性和前瞻性技術研究
對海洋裝備產業鏈開展系統性的自主可控能力評估,梳理產業鏈弱項和缺失環節的技術和產品清單,集中力量攻關,重視“產學研用”協同。同時,注重與相關產業的合作,在先進工藝裝備技術、基礎零部件等領域加強聯合攻關研發,開辟創新途徑,提升海洋裝備業競爭力。面向綠色環保主流船舶、高技術船舶、海洋裝備及核心配套設備等重點領域,加強水動力技術、結構輕量化設計技術等基礎共性技術的研發。
在全國范圍內打通海洋裝備業相關產業鏈環節,整合國內相關優勢產業及優勢資源,開展重大基礎性和前瞻性技術和產品攻關,統籌部署需求導向類和自由探索類的基礎研究,加強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建設,注重源頭性重大基礎性技術研發。
四、針對船海服務能力“瓶頸”,提高產業鏈“軟實力”
支持海洋裝備制造企業延伸船海服務鏈條,聯合國內配套企業,對海洋裝備產品實施定制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精準營銷及售后支持等服務性業務,建立完善的全球服務網絡。推動產業鏈弱項環節中有能力的企業提高系統集成能力、服務能力與售后能力,從而提高船海服務能力。
加強與國際組織、主要造船國家的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國際規則與造船規范標準的制定和修訂。鼓勵船舶企業、科研院所與國家相關機構開展聯合設計和技術交流。對于符合產業和技術發展方向的項目,“產學研用”聯合研發的項目,以及與國外開展技術合作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國家應優先予以支持。對于有能力競爭參與制定國際新規范、新標準的綠色環保船型、高技術船型、海工裝備及配套設備,以及大型浮式平臺技術、海島綜合能源系統技術等,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作者:馬蕊, 蔡鵬, 柳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