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也是全球科技產業競爭的關鍵領域。新發展格局下,推動新材料產業集群化發展已經成為提升新材料產業發展水平的關鍵。文章描述了我國新材料產業集群的空間分布,并提出了新形勢下加快推進我國新材料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一、我國新材料產業集群的空間分布
1.1 產業集群逐漸形成
產業集群是工業化過程的一個普遍特征。產業集群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圍內,許多彼此關聯的企業在地理空間上的集中,進而形成持續性競爭優勢的現象。產業集群一般具有 4 個特征:① 產業集群中集聚著大量的相關企業,以及中間組織和支撐機構;② 集群內各企業和機構之間形成緊密的有機經濟聯系;③ 這些企業和機構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一般多為市域內某個區、縣,甚至鄉、鎮;④ 通過有機聯系、合作互動和社會化網絡,形成了一個類似生物有機體的產業群落。這 4 個特征也是界定產業集群的重要依據。
根據我國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各地基于產業基礎、科研條件、資源稟賦、市場需求等比較優勢,發展區域特色新材料產業,推動新材料相關企業集聚化發展,涌現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新材料產業集群。總體來看,我國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新材料產業發展各有側重,呈現“東部沿海聚集,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特色發展”的空間布局,區域特征明顯。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形成了綜合性新材料產業集群,中部和西部地區形成了以材料深加工和資源利用為基礎的特色新材料產業基地,東北地區形成了服務于重大裝備和工程的特色新材料產業基地。
1.2 產業集群差異化發展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新材料產業起步發展時間不盡相同,各地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重點、特點、動因等也存在差異(表 1)。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依托區位、產業、人才和技術優勢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新材料產業體系,承擔著新材料的研發創新、高端制造等功能,形成了一批綜合性新材料產業集聚區。其中,京津冀地區,大型企業總部、國內頂尖高校和重點科研院所集聚,科技創新能力全國領先;但受環境承載力影響,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航空航天用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高精尖材料,形成了高端新材料產業集群。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產業配套完善,物流交通網絡發達,是我國重要的新材料研發、生產和消費市場,也是擁有新材料產業集群最多的地區,在高性能金屬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纖維等領域形成一批代表性產業集群。珠三角地區,應用市場空間和潛力大,外向型出口經濟發達,新材料產業集中度高,在電子信息材料、化工新材料、先進陶瓷材料等領域培育出具有較強優勢的產業集群。

表1 我國主要省份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特點
中部地區。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等傳統材料工業基礎扎實,通過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推動傳統材料優化升級,發展一批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產品。新材料產業基地初具規模,形成了江西贛州新型功能材料產業集群、湖南株洲硬質合金材料產業集群、河南鄭州超硬材料產業集群等。
西部地區。資源能源豐富,但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技術創新迭代速度較慢。依靠資源轉化優勢和重點企業,通過技術引進與合作等方式,在稀有金屬材料、新型輕合金、新能源材料等領域集聚形成了一批特色新材料產業基地。
東北地區。鋼鐵、化工等大宗基礎材料優勢明顯,裝備制造基礎雄厚,但近年來經濟活力下降,人才外流現象嚴重。依托東北老工業基地奠定的技術積累和產業工人優勢,瞄準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產業需求,東北地區在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和高性能復合材料等領域初步形成集聚發展態勢,涌現出吉林碳纖維產業集群、黑龍江石墨烯產業集群等。
二、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戰略建議
(1)加強頂層規劃設計,科學引導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科學做好新材料產業集群規劃布局,推動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與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相協調,鼓勵各地結合自身實際,推進特色新材料產業集群壯大發展。依托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選擇發展基礎好、市場潛力大的新材料產業集聚區建設世界級新材料產業集群,增強我國新材料產業全球競爭力。依托現有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創新型產業集群”等支持計劃,完善新材料產業集群培育推進體系。考慮我國各地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周期、發展階段、比較優勢等,細化地區新材料產業集群的階段性目標,加強對集群培育的質量評估與動態監管。發揮浙江、廣東、江西等地區“鏈長制”作用,統籌協調區域新材料產業集群建設工作。
(2)引進高端創新資源,著力提升集群自主創新能級。大力推動國家級新材料科研機構與產業集群開展深入合作,著力破解科技產業“兩張皮”的頑疾,以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的深入實踐助力新材料領域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聚焦區域新材料產業集群創新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在集群內部聯合建設一流的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發機構,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推動頂尖科學家的創新能力與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在空間上無縫銜接,支撐集群開展產業鏈原始創新、源頭創新,打通制約集群產業升級的關鍵技術環節,搶占新材料產業未來發展制高點。
(3)強化集群內部互動,大力營造共生發展的產業生態。加強產業集群促進機構建設,完善產業集群公共服務體系,促進集群內要素和信息的交流共享,建立集群成員橫向和縱向密切合作的協同網絡。強化新材料產業與集群內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鼓勵以下游應用為牽引,打造更加具有全局性、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做好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培育,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建立穩定的產供銷協作配套關系,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格局。加快引進和培育科技含量高、配套能力強的關聯性企業,延伸完善新材料產業鏈條,壯大新材料產業集群規模。
(4)深化對外開放合作,持續增強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力。立足“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發揮我國經濟規模體量優勢和市場優勢,圍繞新材料產業集群產業鏈關鍵環節,集聚吸引全球高端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資源,提升我國新材料產業集群的創新水平和生產效率。支持新材料產業集群內的優勢企業“走出去”,鼓勵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體系,增強新材料產業話語權。鼓勵集群內企業開展海外并購,獲取國外優勢技術、品牌、市場渠道等戰略性資源,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材料企業。加強具有生態主導力、國際市場話語權的新材料產業鏈領航企業培育,圍繞領航企業開展產業鏈上下游兼并重組、資本運作或戰略合作,提升新材料產業鏈國際競爭力。支持集群內企業通過戰略合作或重組形成一批國際一流新材料企業,增強企業盈利能力,提升產業鏈控制力。(作者:曾昆、李曉芃、沈紫云、廖凡、肖勁松、黃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