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國家戰略,產業興旺和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但農村生態環境提升面臨資金短缺、產業發展呈現低端低效化等問題。采用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可以推動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發展特色產業,創新投融資模式。以遼源市北部采煤沉陷區EOD模式試點項目為例,深入探索EOD模式在鄉村振興領域的實際應用,以期為推廣EOD模式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一定參考。

一、EOD模式試點項目的實施基礎
1.1 實施背景
遼源市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和吉林省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也是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名副其實的煤炭工業城市。依據《吉林省采煤沉陷區界定及分類標準》文件規定,遼源市西安區采煤沉陷區屬于重點采煤沉陷區。長達百年的煤炭開采活動,給礦區遺留了大面積的地下采空區,導致地表大面積沉陷,沉陷區存在地質災害、植被破壞、水系連通性差、水生態破壞等問題,同時區域內配套基礎設施缺乏,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也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解決遼源采煤沉陷區的歷史遺留問題,2002年,經國家發改委批準,遼源率先開始實施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工作。2011年4月,遼源市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建設辦公室成立。在國家和吉林省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推動下,遼源市經過10余年的綜合整治,陸續實施了燈塔鎮地面塌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仙人河老工業區污染土地治理、礦山濕地公園廢棄污染土地恢復治理、鳳鳴湖濕地保護建設等工程,區域生態修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區域系統性生態修復和產業轉型發展仍缺乏有效應對措施。
1.2 現狀條件
遼源市北部采煤沉陷區緊鄰遼源市城區,是受煤炭資源開采影響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占地面積34.03km2,其中地面塌陷面積約20km2。項目研究范圍約20km2,南臨泰安大路,西、北至北環路,東臨人民大街。項目區交通便利,有尹遼高速公路、尹開高速公路、省道206、環城公路、泰安大路等,距離遼源火車站1.8km,距離長春機場150km。項目范圍內主要有燈塔鎮部分村莊和安家街道部分社區,常住人口約10.77萬人。
項目區內土地利用類型以旱地、林地、工礦用地、農村宅基地等為主。地面沉降或塌陷形成眾多湖塘水體,主要有鳳鳴湖、鹿鳴湖、煙霞湖等。經生態治理,鹿鳴湖公園已成為周邊居民日常休閑觀光場所,現受地面沉陷地質災害的影響,湖堤、園路等出現沉降問題。其他湖體未開展生態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較差。經過市政府多年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項目范圍內尚遺留煙霞湖治理區和安家治理區亟須開展礦山修復。項目范圍內產業以種植業為主,有少量休閑旅游業分布,但處于小、散、弱的局面。
二、EOD模式試點項目的實施意義
試點項目旨在解決采煤沉陷區多年以來存在的歷史遺留頑疾,修復沉陷區內生態環境,防范地質災害發生,同時引入關聯產業,發展社會經濟和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優化產業結構,使得生態環境的外部效益內部化,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升級融合發展,助力遼源市鄉村振興建設。
2.1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改善鄉村生態環境
按照“以自然演化、自然修復為主,結合人工修復,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發揮自然恢復潛力”原則,對現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進行總體規劃、綜合治理,消除采空塌陷地質災害隱患,恢復受干擾地表植被系統。實施水系連通和生態修復,改善鳳鳴湖、鹿鳴湖、煙霞湖水質,修復生態系統,提升區域生態品質和價值,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基底。
2.2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優化鄉村產業結構
聚焦產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完善,有效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依托鄉村資源優勢,探索運用現代化、產業化手段經營傳統鄉村,發展特色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推動生態價值多點位多層次實現,通過植入生態農業、光伏產業、休閑體驗等新興業態,打造集有機農耕、文化體驗、鄉村生活為一體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2.3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模式,激發共同富裕新動能
探索多元化投融資模式,帶動鄉村共同富裕。EOD模式下生態環境關聯度高、經濟發展帶動力強、經營收益好的產業開發為項目融資創造了條件。充分借助政策性銀行“融資+融智”的服務優勢,加強政銀合作,建立定期溝通協調機制和項目協同服務機制,強化項目謀劃包裝和信貸審批投放力度,以政策性銀行帶動商業銀行支持鄉村振興。建立特色產業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注入,社會資本介入鄉村振興,不僅為鄉村建設注入資金,而且帶來了先進的理念、管理和技術,通過資本市場運作,實現農業項目增值收益,促進生產要素的城鄉流動。
三、生態治理與產業融合發展路徑
堅持生態環境優先,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改善區域生態現狀、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根本,依托區域優勢,探索將生態環境治理與資源利用、產業開發有效融合,實現生態環境外部效益的內部化,將環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實現鄉村價值的整體提升。
3.1強化頂層設計,深化融合發展
加強頂層設計,做好區域項目規劃和產業策劃,優化區域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規劃設計,謀劃與生態治理關聯性高、發展動能好、可持續性強的產業類項目。政府層面出臺促進生態環保與產業相融合的指導性意見,加強財政、稅收、土地、金融等支持性政策,加大對鄉村振興建設的支持。
項目依托現狀生態資源,以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為基底,優化增加產業驅動要素,打造生態產業和文化旅游高地,構建生態農業、光伏產業、文旅等關聯性強的產業體系,從而促進鄉村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
3.2挖掘生態環境本底,提升生活品質及產業發展空間
采煤沉陷區生態環境脆弱,人民生活有待改善,產業結構有待提升。為妥善解決好這一矛盾,經過深入研判分析,確定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發展道路。
堅持生態優先,修復采煤沉陷區生態基底。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人民群眾享受良好的生態環境。在生態筑底的基礎上,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發展清潔能源及文旅度假示范基地等生態產業,實現產業生態化。關聯產業主要包括建設溫室大棚、綠色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中心等,積極引入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建成現代農業設施配套齊全,產品品質優良的大棚果蔬生產基地;發展光伏產業,有效開發與利用當地豐富的光能資源;發展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充分挖掘當地生態優勢和文化底蘊。
3.3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鄉村產業結構
良好的生態環境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成。試點項目將生態發展貫穿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各環節、產業興旺全過程。以生態發展引領產業融合,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各類資源,優化農業產業布局、鼓勵清潔能源發展,融合休閑、旅游、文化等產業元素,努力構建產業綠色發展價值鏈,讓優良的生態環境資源化、有價值、可開發、增效益。
發展生態農業和高效農業。建設農光互補項目,采用高支架光伏基礎,上可光伏發電、下可農業種植,實現一二產業融合;同時農業產出的有機食品可直供文旅示范基地,有效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提升項目內生價值。發展光伏產業,可為農業生產、文旅基地提供足夠的電力能源,實現電力能源的內部利用,建立綠色低碳能源體系。依托良好的生態區位,發展文旅產業,打造文化旅游景點。文旅示范基地的建設,將為特色農業和光伏產業吸引大量的旅游人口,增加項目整體的旅游觀光收入,同時帶動區域特色農產品的銷售與附加值的提升。
3.4建立產業收益反哺機制,實現生態價值轉換
通過試點項目的實施,建立產業項目對生態治理項目的反哺機制,通過靈活的市場機制將環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將部分經營收益作為生態修復補償資金,使得生態修復產生的環境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并實現生態環境外部效益內部化。由政府平臺公司采用招標等競爭方式擇優選擇社會資本方,共同成立項目公司,由項目公司全權負責項目的“投—融—建—管—運”一體化運作。將生態治理項目與產業發展項目融合實施,打通產業收益反哺生態環保投資的路徑。
四、結語
與傳統模式相比,EOD模式下,強調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導向,通過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性治理,重構生態環境資源架構,重塑資源環境生態價值。通過挖掘生態修復后區域資源利用潛力及其經濟價值,創新回報機制。而鄉村振興為農村優越的生態資源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采用EOD模式通過市場機制將生態系統服務轉化為經濟價值,將鄉村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破解了鄉村振興在投融資方面面臨的困境。(作者: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