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在互聯網時代下,網絡現代化對鄉村產業振興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依舊存在優勢利用不明顯、基礎設施不完善、人才短缺等問題,文章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策略,探討互聯網時代下鄉村產業振興的發展路徑,以期更好地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一、互聯網時代下鄉村產業振興的價值意蘊
1.1 賦予鄉村發展新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是要實現產業振興,目前鄉村地區產業結構單一,和城市相比,經濟發展緩慢。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以及社會文化的產出方式等都變得更為靈活多樣,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為推動了數字經濟、帶動鄉村地區產業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從2014年起,我國連續6年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推動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各農村地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互聯網擴展產業鏈,學習引進新技術,推動產業現代化。如青海省采用“農村驛站”“線上線下融合”“自營+加盟”等多種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其中,直播作為電子商務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農村地區逐漸興起,很多網紅村的出現,不僅輻射帶動了當地旅游業,將本地區的產品推銷出去,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加速了當地數字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資金上的支持。
1.2 搭建資源技術交流共享平臺
互聯網作為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在新時代農村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盎ヂ摼W+”是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創新應用與不同領域深度跨界融合的發展思維,它通過技術改進、效能提高和組織革新,帶動傳統行業的創新發展,從而形成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業態。鄉村振興戰略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治理方案,而“互聯網+”則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技術指引。
如互聯網技術可以運用于農田劃定工作,通過對基本農田的“落地塊、明責任、設標志、建表冊、入圖庫”,顯著提升工作效率,真正使基本農田的實情做到圖數一致,使得落實、驗收、匯交等劃定工作在統一的數據平臺上逐級體現和相互銜接,為真正摸清我國耕地保護狀況提供扎實的信息技術支撐。
1.3 促進農業產銷一體化發展
目前,我國農村部分地區仍存在信息相對閉塞、營銷渠道難以打通等問題,盡管農產品的生產環節順暢,但在銷售過程中農產品滯留、堆積情況比較嚴重。通過“互聯網+”思維的導入,可以使農民獲得更多產銷融合發展的路徑,將農村產業與市場直接對接。同時,可以及時接收市場反饋信息,對于產品的需求、生產、包裝、銷售等進行合理規劃。這樣一來,可以省去繁瑣的中間環節,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互聯網的普及是關鍵,因此應加快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如寬帶進村、戶戶通、5G技術普及工程等。此外,還要加強農村的其他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如加強農村物流體系建設,吸引更多物流企業進駐農村,強化農村生鮮鏈物流發展,解決好“最后一公里”等問題,最終促進農業產銷一體化發展。

二、互聯網時代下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的問題
2.1資源優勢利用不足,產業優勢利用不明顯
鄉村發展存在資源優勢利用不足的問題,我國農村地區分布空間的維度跨越較大,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多樣,形成了不同地區的資源優勢條件,但鄉村農業的發展存在同質化、粗放化、低劣化的傾向,農產品競爭優勢不足,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當前,無公害、純天然的有機農產品缺口仍舊存在,但由于大部分農村地區缺乏對于產業發展的合理布局,使得當地特色的農產品難以大規模、合理化發展。相反,打造的人文景觀等產業卻如火如荼,雖能獲得短暫的利益,但同質化現象嚴重,難以長久維計。如部分網紅小鎮的打造上千篇一律,沒有突出當地的特色產業優勢。此外,個別地區打造旅游景區時以破壞環境為代價,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得不償失。
2.2基礎設施不完備
在利用互聯網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時,完善的基礎設施是關鍵,而農村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多樣的原因,發展情況參差不齊。農村地區的發展受城市發展影響較大,靠近城市的邊緣的農村在發展速度、發展質量上比較有優勢,而地處偏遠山區的農村發展受到限制,發展速度慢。由于經濟水平的差異,加之農村地區固有的局限性和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備等問題,導致不同農村地區對于互聯網的利用程度也不盡相同。此外,部分鄉村地區物流鏈不完善,農產品的運輸困難較大,產品無法及時輸送到各地,難以實現產銷一體化。
2.3技術型人才短缺
鄉村產業的振興主要依靠農業產業,因此應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以農業為主導,帶動其他產業發展,進入新時代,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的技術型人才增多,農民不僅要有能力高效、科學地種地,還要學會運用先進耕種設備以及運用網絡技術獲得市場信息的能力。但現在鄉村地區外出務工青年增多,留守的種地主力多為老年人,他們知識更新迭代緩慢,勞動力明顯不足,依靠他們來發展農業產業相對困難,因此加強鄉村地區技術型人才引進,鼓勵支持人才進村,才能更好地解決鄉村地區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
三、互聯網時代下鄉村產業振興存在問題的解決路徑
3.1提升特色產業優勢
要以多角度、多路徑,充分發揮自身的產業優勢,探索出產業振興的新道路、新模式。
3.1.1“互聯網+文化”模式應充分發掘當地的特色,通過“提質增效”形成品牌文化,帶動當地發展,并由此輻射其他產業發展。通過特色品牌的打造走精品路線,讓自家產品走得更遠,以青海柴達木枸杞為例,通過品牌的打造,推動了枸杞銷售,且以黑枸杞等高品質產品作為特色品牌,加大宣傳,增加了當地農民收入,帶動了當地經濟和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3.1.2“互聯網+旅游”模式將當地特色生態文化融入到旅游產業鏈中,以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吸引各個產業的發展。如青海通過發展原子城遺址等紅色旅游,以及發展青海湖、茶卡等自然風光生態旅游,再通過互聯網對精品旅游產業進行推廣,以此促進當地產業振興。
3.1.3“互聯網+農業”模式在傳統經營模式下,小農戶生產具有一定的局限,不僅與市場的對接會出現分層,而且承擔的風險也較大。通過“互聯網+農業”,能夠對規?;霓r產品生產提供技術支持,此外,互聯網也是建構“智慧農業”的重要載體,通過互聯網監控,能夠對農業進行精準作業,以更為科學的灌溉、施肥等方式,令農業走向生態化、高效化發展道路,助推農業現代化。
3.2 加強鄉村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重要戰略,這使得鄉村發展戰略目標更加明確,定位更加清晰,鄉村各項惠農工程普及范圍更廣。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生態環境問題上,要明確環境是基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但從發展進程來看,我國城市發展速度較快,相比之下,農村地區在發展投資力度以及受關注程度上不足。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將“三農”問題放在首要位置,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以及人才引進等工作,促進農村生產要素的不斷增加,從根本上實現鄉村振興。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鄉村地區的產業要堅持以農業為主導,要積極完善數字鄉村建設,吸引更多產業入駐農村,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打破束縛,使鄉村與大城市的對接更為精準、高效。
3.3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提出“新型職業農民”以來,這一概念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對此更多學者認為,對“新型職業農民”應“多元化”解讀,如新型農民應素質高、懂技術、觀念先進,在從事農業勞動的同時兼顧生態、環境等因素。因此,鄉村產業振興要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培養農民到涉農企業去學技術、學管理,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同時積極引進城市人才到農村地區參與農村發展建設。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要明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還需要明確“如何種好地”。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應打造以其為主導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形成良性循環,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農村地區“失血”“貧血”的狀況。
此外,鄉村地區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黨的二十大中心任務中明確表明,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更要注重其引進和培養,如青海農村地區,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導致人才流失嚴重,加之城鄉融合發展動力不足,使得鄉村地區內生動力發展不足。因此,應利用互聯網助推鄉村振興,建立完善的人才機制,提高人才待遇,積極鼓勵青年返鄉,培養一批素質強、專業強、技術強的新型職業農民帶頭振興當地產業,發展當地經濟。(作者:鐘志彤,劉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