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在國家“三農”政策的引導下,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實施鄉村振興政策以來,鄉村產業得到蓬勃發展,農民主體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激發。但在鄉村產業振興進程中,仍有部分農民的主體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釋放,農民在鄉村產業振興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待提高。
(一)農民主體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
農民的主體意識指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承擔的農業生產責任意識。農民是鄉村產業發展的主體,但農民主體意識還有待提升。新時代,我國城鄉發展仍面臨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城鄉之間發展的差距,促使農民向往城市健全的基礎設施與教育、醫療資源,減弱了農民的主體意識。
從主觀方面來看,農民為滿足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向城市遷移,忽視自身參與鄉村建設的主體責任。農民為解決子女教育問題而進城,成為鄉村壯年勞動力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數據顯示,“義務階段的教師數量全國小學平均師班比為2.02:1。其中,城區為2.04:1,鎮區為2.11:1,鄉村只有1.88:1”。鄉村小學教師配置依然不足。農民為解決子女求學的現實問題,逐步向城市遷移,忽視了自身在鄉村發展中的主體作用。目前,鄉村基礎設施仍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農民“看病難”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1衛生人員約1398萬人,其中鄉村醫生與衛生員不足70萬人。農民為提升生活質量而進城,成為農村“空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從客觀方面來看,農民為追求更好的就業環境而向城市遷移,回鄉返鄉意愿不強,建設鄉村的主體意識有待增強。“202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9562萬人,比上年增加311萬人,增長1.1%。”城鄉之間的收入存在的差距,使鄉村勞動力不斷流失,不利于鄉村產業振興的實現。
(二)農民生產積極性、主動性有待提高
農民積極參與生產是促進鄉村產業發展的前提。農民缺乏生產積極性、主動性,會降低鄉村產業生產效率。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不足,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農民自我認同感較低,缺乏生產的主動性、積極性。當前農民對自己在鄉村振興中的地位與價值認識不足,自我認同感較低,嚴重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第二,農民存在自我滿足心理,進取心薄弱,生產積極性較差。鄉村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易使農民產生自我滿足情緒,使有些農民安于現狀,缺乏主動進取精神。
第三,農民思想保守,對新事物缺乏積極性,限制農民的生產主動性。部分農民對政府政策缺乏關注,對新型種植方式、新業態、新技術缺乏認知,對現代化生產產生畏難情緒。部分農民過度依賴政府扶持,產生“等、靠、要”思想。鄉村治理存在的不足,也損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另外,個別鄉村干部在工作過程中存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現象,使農民的知情權、管理權與監督權得不到充分保障,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三)農民產業創新性有待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鄉村產業興旺的第一動力在于產業創新。促進產業振興,必須增強農民的創新意識,提高農民的創新能力,但是當前農民產業創新性有待提高。
第一,農民在生產中的創新能力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我國大部分糧食育種工作由國家科技團隊的科研人員負責,農民在糧食育種方面的創新能力不足。
第二,農民在鄉村第二產業發展中的創新能力有待提升。鄉村第二產業是指以農產品為原料并對其進行加工的產業。當前農民大多對農產品原材料進行粗加工、初加工,然后進行售賣,對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制作的能力不足。
第三,農民在鄉村第三產業發展中的創新意識有待加強。在強農惠農政策的引導、幫扶下,廣大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但農民推動鄉村第三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鄉村第三產業存在“隨大流”“同質化”發展的現象。隨著互聯網產業的快速發展,農民大力發展鄉村電子商務,但農民的品牌意識與創新品牌能力有待提升。
(四)農民主體的組織性有待加強
有效地將農民組織起來,提高農民主體的組織化程度,是實現鄉村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引領鄉村產業升級的重要路徑。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中,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融合程度較淺,“產加銷”模式存在脫節現象。小農戶不具備實現大規模生產、加工、銷售的實力,融入農業產業鏈時面臨分散經營、組織困難等難題。同時,小農戶對政府政策、投資信息的解讀不夠準確。部分農民習慣性地采用自主分散經營的方式,生產經營規模較小,不利于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因此,有必要提高農民的組織性,提升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作者:李浩卓,劉志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