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到現代,農耕文化始終是推動鄉風文明、生態宜居和治理有效的重要凝魂聚力點,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了農耕文化對于鄉村社會乃至中華民族前進的重要作用。以創造性的創新和發展對傳統農耕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進行深度挖掘,從鄉村振興的多點位、多角度、多個方面激發和喚醒農耕文化對于鄉村社會潛在凝聚力和發展動力的聚合作用,從而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實現多方位、多層次的鄉村振興。根據當前農耕文化的生存困境,有針對性地探尋農耕文化的可持續方向,讓農耕文化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部分。

一、深挖農耕文化內在張力,塑造優秀文化場域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生存的基本單位,鄉村的人口減少甚至是村落的消失,是農耕文化流失和傳承斷代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農耕文化生存空間的不斷壓縮,文化傳播力也隨之減弱,也會造成鄉村自身凝聚力的弱化,使得鄉村社會的根基發展不穩,鄉民自身對于農耕文化的認同度也會不斷降低,模糊和弱化傳統農耕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自然發展規律,將農耕文化自身所蘊含的思想道德規范和人文精神價值與之進行糅合,以新的時代內涵重新詮釋農耕文化。將傳統農耕文化中所蘊含的活力因子和優良基因與新時代精神內涵融合發展,加強農耕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內在張力,實際用以解決當前鄉村社會發展中農耕文化、鄉村文明所面臨的現實困境,用實際問題推動傳統農耕文化的復興發展,以問題促發展,以發展幫農民,讓傳統農耕文化用于農民也賦于農民,形成傳統農耕文化復興路徑的良好循環,以此實現農耕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精神內涵的煥新發展。
以傳統農耕文化的基點,對其進行深挖、傳承和創新,呈現有形的鄉村文化。同時,助推鄉村精神文明進一步發展,從鄉風文明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將農耕文化元素融入鄉村文化建設,將農耕文化精髓與現代文化有機結合,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展現生機與活力,突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入挖掘農耕文化的內在張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通過合理規劃和建設村落,保護農耕文化生存和活動的現實載體,在符合新時代文化審美的基礎上,在大程度上保留農耕文化特色,弘揚中華文明千百年來強大的精神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以具有農業文化氣息的歷史建筑、傳統村落為例,可以通過繼續開展具有農業文化氣息的特色節日、生產方式、民俗文化等農業文化實踐活動,挖掘農耕文化價值內涵,打造特色農耕文化體系,拓展農耕文化活動形式和衍生載體。通過具體的活動載體,振興傳統農耕文化,凸顯中國優秀傳統農業文化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塑造優秀文化場域。
二、開發特色文化產業鏈條,形成產業融合布局
對傳統農耕文化進行深度挖掘,不能僅僅停留于傳統農耕文化本身的技術發展,還包括了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哲學思想、文化產品與其他村落文化等特色文化,發掘其中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思想內核,并將其融入于鄉村的建設發展、鄉村產業布局和人文情懷之中。
通過傳承和發展農耕文化、形成以農耕文化為母體,在發展農耕產業的同時,突破專業生產的單一產業運作模式,衍生和發展其他相關產業,以文旅產業等多種產業形態來構建完整、可循環、可持續的鄉村特色產業鏈,來達到帶動鄉村整體建設的目的。與此同時,通過產業融合和擴大發展等方式,形成產業融合布局,將農耕文化的傳播影響輻射面擴大,為更多的鄉村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一個新的解題思路。
以本文案例研究對象湖州荻港桑基魚塘為例,桑基魚塘在荻港擁有悠久的歷史,作為一座傳承魚桑文化的古村落,魚和桑一直是人們生產勞作的主題。通過傳承和發展桑基魚塘這一傳統農耕文化,以此為母體,發展衍生出“魚文化”“蠶桑文化”等多種文化并打造相關文旅產業鏈,形成多種文化產業融合布局模式,為荻港創收。在桑基魚塘發展過程中堅持以“塘中養魚、塘基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循環農業模式。利用傳統農耕技術既支持鄉村農業發展,又自覺參與了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同時加快形成了桑基魚塘生態農業景觀衍生出相關文化產業,形成了以桑基魚塘為主體的鄉村特色文化品牌。世世代代的荻港村村民利用當地的優勢,將傳統的魚桑文化保留下來,并逐漸發展成為一場具有水鄉特色的休閑農業盛宴,游客們來到這里體會獨特的魚桑文化、農耕文明,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發展。
以傳統農耕文化為母體文化和營養源,衍生出其他多種文化產業模式,開發和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鏈條,形成產業融合布局,以此煥新農耕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產業融合發展。
三、聚合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擴容農耕生存空間
直接以現代科技手段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雖然成效顯著,但在這過程中常常會遺失鄉村特色傳統文化,忽視鄉村發展過程中的多方面平衡;僅僅守著傳統文化,雖能盡最大可能保存好傳統文化,但不能與時代相融合,對鄉村經濟的建設有所局限,不能讓村民真正富起來。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作為鄉村文明產生和發展的源頭,復興傳統農耕文化以賦能鄉村振興,正是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的一劑“良方”,能夠作為一架銜接現代科技和傳統鄉村文化的“橋梁”,使二者在鄉村建設過程中達到巧妙平衡,煥發時代光彩。
通過推動鄉村治理協同建設,構建多方參與機制,將鄉村社會共同打造成為一個整體,為農耕文化反哺鄉村社會創造基點,讓農耕文化能夠成為鄉村振興的母體和營養源。有了農耕文化這一個發展基點,再輔以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思維,找尋現代化治理和傳統農耕文化傳承的平衡點,找到一套較為完整可行的現代化生產和運營機制,最終實現農耕文化的復興與傳承,并賦能于鄉村振興。
農耕文化最為關鍵的便是“農”,這是鄉村社會的核心,亦是中華文明的根本,而農民更是“農”的主體,無論發展走向如何,農耕文化的發展核心都應以農民為主體。就目前農村社會現狀來看,農民在農耕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斷削弱,甚至存在機械可代替農民、單純從經濟效益角度看農民等思想觀念,導致農民社會地位逐漸不斷降低。針對這類“輕農民”的思想,首先應該轉變的便是部分小生產農民對于農耕文化的不重視和固化錯誤的思想觀念,增強“農民”這一主體對于農耕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過人才引進和支持高新科技人才回流等形式,吸引更多的人愿意回到鄉村、回到農耕,讓更多的人愿意做“農民”,以此提高農耕文化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扭轉社會對于傳統農耕文化的偏見。
通過加強農村公共文化空間建設,為農耕文化的生存空間擴容,探索其新的時代發展內涵,實現農耕文化的各類資源整合,運用現代技術作為輔助手段,可以實現鄉村治理的現代化,跟上農村現代化的步伐。政府在組織傳承和發展農耕文化,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也應加大資金投入,提高農耕生產的發展質量,培養村落專業特色人才,吸引高素質人才回流,扎根鄉村,推動鄉村治理協同建設。
同時,構建多主體嵌入,實現農耕集群治理,建立多重聯結的網絡組織,凝聚鄉村各方力量,在各主體之間進行互動,協同實現產業集群治理能力的提高,擴容農耕文化生存空間,營造共商共建共享的積極發展趨勢和氛圍。 (作者:張羽禎,蔡佩宏,關琮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