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作為中華文化之母,擁有悠長的歷史,是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演變的重要因素和基礎。該文將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對如何讓傳統農耕文化煥新發展并賦能鄉村振興進行研究。在城市化、工業化不斷發展的當下,透過傳統農耕文化所面臨的傳承、認同、沒落等方面的生存困境,剖析其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關聯。
一、傳統農耕文化的生存困境
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工業化和城鎮化不斷發展,各種現代文明的沖擊對農耕文化的傳承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價值認同的危機。傳統的農耕生產技術逐漸被現代的大規模生產技術所取代等一系列問題逐漸凸顯,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面臨著生存困境。
1.1 農耕文化傳承逐漸衰微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深入,大量中青年人紛紛涌向城市,導致農村人口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作為傳統農耕文化傳承的主要承載者,從事專業農耕生產的農民數量也越來越少,而留在村落中的青壯年對傳統農耕文化的了解相對較少,他們的工作意愿更加傾向于離開農田,這就導致了農耕文化傳承意識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無人可傳,是傳統農耕文化面臨的重大危機之一,這也與長期以來農耕文化傳承者沒有得到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待遇有一定的關聯。傳承意識的缺失,對于農耕文化的不重視,勢必會造成農耕文化的傳承走向沒落,進而容易致使鄉村振興無法取得應有實效。鄉村振興,文化先行,作為村落文化的重要部分,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一個新的解題方案。
1.2 農耕文化價值認同危機
作為四大農耕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擁有著豐厚的農耕文化底蘊和資源,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研究表明,目前我國有 600 多部流傳下來的農耕文明著作,其中有 300 多部能夠讀到原著。然而,由于封建統治中國歷史上的徭役賦稅,讓不少人對農耕文化產生不好的刻板印象。這種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們對農耕文化價值認同產生危機。在中國近代血淚史的影響之下,重工業輕農業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同時,在長期“讀不好書就只能種田”的“去農”思想影響下,使得一部分人對于農耕文化的價值認同度并不高,甚至持質疑態度,認為它是落后的代表。此外,由于目前許多專業從事農耕生產的農民,多為老一輩,自身文化素養具有局限性。所以,其對于農耕文化傳承的意識和認同度也受限,很少認識到農耕生產其實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如今大眾對于農耕文化的價值認同產生危機,嫌農、厭農情緒存在,傳統農耕文化面臨失傳的風險。
1.3 農耕生產技術走向沒落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飛速發展,科技產品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傳統的農耕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許多國家通過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實現了農業大規模化、規模化生產,從而成為農業強國,以技術為主導的現代農業成為主流趨勢。這種大規模化的生產方式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還降低了生產成本,使農業生產更加具有競爭力。然而依靠學習和借鑒西方農業科技強國,以機械生產等科技發展的手段,實現大規模批量化的農業增產,導致使傳統農耕生產技術逐漸走向沒落,人們更多通過使用大機器大生產來代替傳統農耕生產,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逐漸被忽視。農耕遺址遭受破壞逐漸被荒廢,農耕理念和文明被現代工業文明所侵蝕,使得傳統農耕文化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地位日漸式微,面臨較為嚴峻的生存困境。同時,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現代化元素不斷塞入農村的生產生活中,使得許多農村中原來的傳統農耕習俗逐漸消失。

二、傳統農耕文化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關聯
面對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現代農業技術不斷實現大規模推廣,使得傳統農耕文化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甚至面臨著失傳的威脅。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線,意蘊著濃厚的現代性,而現代化進程的內在悖論召喚著傳統農耕文化的返場。以邏輯聯系和內在張力為挖掘點,深入探尋傳統農耕文化與鄉村振興之間的緊密關系。通過這一探索,找到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復興路徑,賦能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中彰顯“中國方案”的必然性與進步性。
2.1 以農耕文化賦能鄉村文化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農耕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是鄉土文化的根脈所在,是鄉村發展得以傳承和延續的根基所在,對于塑造中華民族的價值趨向、行為規范、道德品質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如今的鄉村社會中,農耕文化仍然是社會文化存在的主要方式以及精神資源的主要形態。要想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就必須要深入挖掘鄉村的文化傳承根脈,找出鄉村自身得以長期發展的特色文化所在。只有通過對鄉村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傳承,才能夠實現鄉村文化的全面發展和繁榮。在鄉村振興視域下,將農耕文化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活力源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哺鄉村現代化建設和發展,并以鄉村文化振興為基點,助推多方位多層面的鄉村產業振興與鄉村生態振興。
2.2 以農耕文化興旺鄉村產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如果鄉村沒有興旺的產業,就會面臨經濟、人口集聚和鄉村治理等現實困難。因此,在產業同質化的環境下,如何讓產業生存并得以長效發展,找出兼具符合時代發展浪潮和鄉村文化特色的產業便顯得尤為重要。在當今社會,鄉村發展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各地紛紛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鄉村產業的興旺不僅關系到鄉村經濟的發展,更關系到鄉村的整體發展和鄉民的生活質量。
在機械大生產的時代背景下,農耕文化的生存尤為不易,卻也格外珍貴。作為鄉土文化的重要構成,農耕文化成為了鄉村探索自身特色產業的重要切入點。由于產業同質化的問題,鄉村產業的發展面臨著一定的困境。因此,如何找到一種既能適應時代發展浪潮,又能體現鄉村文化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以農耕文化為發展契機,通過對其傳承、發展和創新,融合鄉村自身特色,形成以農耕文化為母體的特色產業。鄉村旅游是一種能夠充分展示鄉村文化的產業,可以通過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打造特色景區和民俗村,吸引游客,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例如湖州荻港桑基魚塘,在結合兩千多年農耕背景下,打造鄉村特色文化品牌,建立養殖、餐飲、休閑一條龍的鄉村旅游,構造完整鄉村特色產業鏈。地區在擴大農耕文化的傳播影響輻射面的同時,也實現帶動鄉村整體建設的目的。
2.3 以農耕文化助推鄉村生態
在我國鄉村現代化和工業化的快速進程中,許多鄉村地區由于早期過度追求經濟發展,導致資源過度傾斜,從而不斷侵蝕從事專業農耕生產的鄉村區域,擠壓了傳統農耕文化的生存空間。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號召下,各個地區紛紛積極響應,積極推動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在實現鄉村社會全面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態農業不僅注重農業生產的高效性和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以及農民生活質量的提升,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變得愈發不可或缺。
縱覽傳統農耕文化的發展進程,可以發現生態農業的思想早已有跡可循,桑基魚塘、稻田養鴨等循環生態農業模式都體現著中國農民在農業生產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濃縮著中國農民的智慧結晶。生態農業的發展,僅僅依靠工業機械難以實現維系,傳統農耕文化為生態農業的打造提供重要的解題思路:通過緊抓地區傳統農耕文化,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和條件,靈活運用傳統農耕文化的智慧和經驗,實現“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發揮傳統農耕文化的優勢,打造地區特色名片。 (作者:張羽禎,蔡佩宏,關琮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