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以定西市隴西縣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系統梳理了隴西縣在發展現代農業特色產業上取得的成績,具體如下:
一、優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高度注重糧食安全,推進引洮灌區、渭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改造提升灌溉面積12.1萬畝,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11萬畝,糧播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在中藥材、馬鈴薯、菌菜、肉牛等品種選育、提純復壯上聯合攻關、率先突破,建設隴西藥圃園,改擴建隴西種質資源庫,建設中藥材種子種苗基地6萬畝、馬鈴薯脫毒種薯擴繁基地16萬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1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建設國家中藥材優勢特色產業集群,以川河經濟帶和渭北現代農業示范區為載體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施總投資3.8億元的百譽現代智慧農業產業園(二期)等設施農業項目6個,建設總投資2400萬元的首陽萬畝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等示范基地46個,共5萬畝。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引進實施50萬頭生豬全產業鏈、萬頭肉牛產業園項目,培育養殖示范鄉鎮1個、示范村17個。穩定馬鈴薯、玉米種植面積,中藥材面積擴大到50萬畝,其中栽植萬壽菊5萬畝、淫羊藿50畝,新建設施果蔬基地1萬畝。新培育農業企業5個、專業合作社70家,新增“三品一標”15個以上。加工農產品40萬t以上。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到6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59%。
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設施體系
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統籌規劃,著力加強以水利、電網、道路、梯田等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比如在水利建設方面,實施渭北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配套水利工程和渭河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持續推進引洮灌區、渭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改造提升灌溉面積12.1萬畝,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11萬畝。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在全縣10個鄉鎮24個村打造一批高標準農田示范點和示范基地,推動農業產業的高效發展。在產業園區建設方面,中藥材產業集群被確定為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主體。

三、加強現代農業品牌建設
堅持以品牌培育為支撐,加大品牌培育力度,著力提升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切實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在中藥材品牌建設方面,2017年,“全國中藥材(黃芪、黨參)種植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通過了國家質檢總局驗收;2016年,“隴西黃芪”和“隴西白條黨參”通過了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2017年,“隴西黃芪”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成為隴西打造“中國藥都”、進行中醫藥品牌建設的一張重要名片。在農業產業品牌建設方面,目前全縣已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9個,積極申請農產品商標品牌5個、“三品一標”品牌21個,例如“大胡子”臘肉、“隴之味”漿水特色農產品品牌,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
四、提升現代農業科技支撐能力
堅持走科教興農的發展路子,充分發揮科技的先導作用,廣泛開展農業教育培訓,大力推廣農業實用技術,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高。近年來,全縣平均每年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200多期(次),培訓人員4.5萬人(次),農民技術員達到1.5萬人;培訓新型職業農民827人,認定274人,其中,生產經營型170人,專業技能型93人,專業服務型11人。同時,隴西縣深入開展“萬企興萬村”暨“歸雁工程”行動,已有271家企業、合作社與全縣215個行政村通過“特色產業、消費幫扶、綠色發展、穩崗就業、鄉村建設、特色文化、組織建設和東西協作”形式實現結對共建。各共建企業、合作社投入資金15162.15萬元,完成“萬企興萬村”縣級項目認定3個,市級實驗項目認定1個。
五、構建現代農業組織生產體系
堅持把組織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作為加快推進農業生產集約化、產業化、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成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鄉鎮成立農村產權交易服務站,村級配備信息員,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體系。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規范有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將土地向大戶、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等規模經營主體集中。“2022年,全縣新增流轉土地18.8萬畝,土地集約經營面積達66.89萬畝。全縣建成500畝以上標準化種植基地146個,優勢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145萬畝”[1],有力提高了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
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按照“五強化、五提升”的要求,強化屬地管理,完善監管體系,大力推行網格化、痕跡化監管模式。依托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和道地中藥材追溯體系建設項目,建成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1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13個,村級追溯點8個,經營主體追溯點12個,所有數據全部錄入省級平臺,追溯大數據不斷完善。(作者:張富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