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以范縣陸集鄉為研究對象,介紹了陸集鄉農村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陸集鄉農村產業發展中暴露出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優秀人才不充足、經營理念不先進、特色經營不積極等問題。
一、陸集鄉農村產業發展現狀
1.1 陸集鄉綜合概況
陸集鄉位于河南省東北部,地處豫魯兩省交界處,范縣東南部,東臨山東省鄆城縣李集鄉,南臨山東省鄄城縣左營鄉,距離范縣縣城約20km,為黃河流域全灘區鄉鎮,地面海拔52m左右,有“河畔明珠”的美譽。全鄉總面積50.21km2,轄46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約4.5萬人。因地處黃河灘區,按照當地黃河灘區遷建政策,已完成10個行政村整體搬遷任務,分別搬遷至范縣德水新城和陸集鄉河畔家園社區,目前剩余36個行政村未搬遷。地勢起伏不平,為防止大水漫灌,村莊普遍墊高,村莊周邊因取土墊臺,土地不平整;已完成搬遷的村莊村臺還未平整,約高出地面3m左右。耕地面積約3.3萬畝,主要的糧食作物包括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
1.2 農村產業情況
受政策影響,灘區土地無法從事工業,以傳統種養殖為主。種植方面,占地面積約3500畝,種植品種為瓜果和蔬菜,瓜果包括西瓜、香瓜、羊角蜜、黃桃、葡萄、蘋果、草莓等,蔬菜包括食用菌、豆角、黃瓜、西紅柿、白菜、芹菜、茄子、油菜、南瓜等,規模大的種植企業數量少,多為散戶經營,從業人員約為4000人。種植方式以設施農業為主,因品質較好,銷售情況可觀,經濟效益穩定,在銷售后獲得消費者一致認可。養殖方面,占地面積約600畝,養殖品種包括牛、豬、雞、鵝等,規模大的養殖企業僅有一個,養殖散戶約200家,位置分散,養殖數量不一,從業人員約為700人。規模最大的企業為慶豐畜牧養殖有限公司,公司養殖了約150頭牛,養殖技術成熟、銷售渠道廣,已形成穩定的銷售體系,年產值達300萬元左右。

二、陸集鄉農村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經營模式不優
一是種養殖分散,管理粗放。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勢的影響,種養殖主要采用農戶分散的方式,大部分規模小、布局較分散,機械化程度較低。另外,留守農村的多為老年人,普遍缺乏現代管理理念,習慣采用傳統農業種養殖方式,對現代化的養殖、栽培、施肥、灌溉及管理技術了解不深入,種養殖及管理整體較粗放,機械化、智能化程度較低。二是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小。大部分種養殖企業都屬于小微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打造,抱團發展意識不強,走的是家族經營式的小農經濟之路,管理松散、經營規模小、生產設施簡陋,致使生產的產品質量不一,缺乏市場競爭力。
2.2 優秀人才不足
一是種養殖技術人才匱乏。陸集鄉位于黃河灘區,受距離縣城遠、企業規模小、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從事種養殖的人群普遍呈現年齡大、學歷低、專業弱等特點,一線專業技術人員和研發人員較匱乏。二是種養殖管理人才緊缺。分工協作能力不足,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缺乏創新意識,專業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市場營銷人才緊缺。另外,很多經營主體對運營管理、產品營銷、品牌建設等不重視,普遍存在“搭便車”思想。因規模小、經營效益低,很難吸引專業人才。三是本地致富能人少。青年人為了追求理想、提高生活質量,大多選擇機會更多的城市,中年人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資源和給老人提供更好的醫療資源,大多也選擇留在城市,真正留在鄉鎮的多是老年人、婦女、兒童,而在為數不多的群體中,能在本地脫穎而出成為致富能手的更是少之又少。
2.3 地勢高低不平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務,重點補上土壤改良、農田灌排設施等短板,統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土地平整度影響著高標準農田建設,也是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必然要求。陸集鄉地處黃河灘區,耕地平整度不高,地塊時高時低,已搬遷的村臺未平整,高出地面2m~3m,不利于農業的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生產,嚴重制約了本地農業現代化進程。
2.4 基礎設施不完善
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好的基礎設施有助于改善本地的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綜合競爭力[3]。雖然陸集鄉在道路、水利、電力等方面得到了完善,但仍然存在道路順暢度不高、道路損壞、水利設施覆蓋率低、水利設施損壞、灌溉水渠少等問題。例如,鄉鎮北側的小型水利灌溉設施損壞較多,維修辦法未達成一致,在需要灌溉時群眾不得不另想辦法,嚴重制約了農村產業的快速發展,也阻礙了鄉村振興的建設步伐。
2.5 經營理念不新
從哲學上講,正確的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就經營理念而言,亦是如此,假如墨守成規,不與時俱進,落后的經營理念定會阻礙經營活動的順利開展[4]。當前,在種養殖經營中,部分經營者經營理念落后、傳統觀念固化、管理辦法單一,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殊不知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如果不注重更新經營理念,不融入新媒體,不學習新技能,不注重創品牌等,可能導致經營活動轉向被動局面。
2.6 特色經營不多
差異化經營是影響經營成敗的重要因素,就農村產業發展而言,同質化的經營不利于經濟良好運行,只有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尋求特色經營才能使農村產業煥發新活力。雖然陸集鄉有特色經營企業,但是整體數量少、特色不明顯、特色經營信心不足等問題,使得本地產業發展無法在縣域內或國家大平臺中打開局面。例如,當前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的特色經營包括前劉樓村瓜果基地特色種植、劉堂村育苗基地、南楊莊村食用菌大棚種植,整體數量較少,不利于形成獨具特色的經營體系。(作者:于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