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旨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茶產業作為中國傳統農業領域的重要產業之一,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對推動生態農業、綠色發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圍繞大悟縣茶產業的現狀,分析茶產業中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短缺、技術創新不足、品牌建設不夠、市場拓展不暢等發展中存在問題,具體如下:

一、大悟縣茶產業的現狀
大悟縣位于鄂東北,居鄂豫兩省交界處,地處大別山西端南麓,縣境地處大別山與桐柏山的相接地帶,森林覆蓋率達52.58%,空氣優良天數比例常年保持在90%以上,大悟是山區農業大縣,種植茶葉歷史悠久,具有得天獨厚的茶葉生產條件,也是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茶葉發展示范縣。
近年來,大悟縣茶園面積達到30多萬畝,采摘面積達22.1萬畝,茶園規模位居孝感市第一,全省第三,綜合總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茶葉產量11200噸,其中綠茶產量占84%左右,茶葉產值占大悟縣農業總產值24%,形成了茶葉高中低檔、春夏秋茶全覆蓋的產業格局。全縣各類茶葉經營主體達260多家,其中涉茶行業人員10余萬人,2021年全縣農業人口因茶增收占農村人口平均收入20%。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茶葉產業已成為大悟縣區域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搖錢樹”,茶產業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幫助了山區人民脫貧致富,改變了原先掙錢出遠門局面,使老弱婦女都能在家創收,為鄉村振興做出了積極貢獻,對推動大悟縣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基地建設不斷加強
全縣按照“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社會化服務、品牌化營銷”“五化”要求,每年茶園面積不斷增加,從2018年28.6萬畝增加到2022年30余萬畝,茶園可采摘受益面積達22.1萬畝,占總種植面積的73.7%。全縣茶葉生產建立了“從三里城至芳畈鎮的西部澴河流域產業帶;從河口至宣化店鎮的東部S108產業帶;從陽平至夏店鎮的G346產業帶;以彭店為核心的中部產業帶”。“四大茶葉生產產業帶”為全縣茶葉基地建設和茶產業規模的擴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茶葉品質穩步提升
從茶園管理入手,采用綠色生產方式,推行茶園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等措施,實現茶葉生產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加強茶園病蟲害防治,保證茶樹健康生長。嚴格控制茶葉采摘標準和加工過程,采用科學的種植和培育方法。全縣現有各類茶葉加工企業(廠)260余家,主要生產綠茶、紅茶和抹茶。各類設備4000余臺套,年加工綠茶5000噸、紅茶4000噸茶和抹茶300噸,其他小型加工廠加工能力3000余噸,生產過程中注重茶葉品質,全縣年產綠色食品和有機認證茶葉近40萬斤,推動茶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品牌建設初見成效
強化品牌建設,加強產品研發,提升品牌形象,完善產品體系,提升產品質量,增加市場份額,加大品牌推廣力度,增強市場影響力。全縣年產1000萬元企業有14家,組織多家企業形成了外接市場,內連基地,帶動農戶的一體化生產模式,共同打造茶葉品牌,開始向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轉變。“大悟綠茶”先后獲得中國茶葉協會“中綠茶”金獎和“中茶杯”特等獎、“湖北省首屆十佳文化旅游名茶”、“湖北省十大名牌農產品”等。“大悟綠茶”入選2022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茶葉)品牌聲譽百強榜。開發生產經茶,出口銷往英國、俄羅斯等國,全縣現有50余家茶企在縣城中心地帶建立自已的品牌專賣店和形象店,自主推動品牌建設,提高了企業知名度。
(四)茶旅融合持續走深
深入推進茶葉種植、加工、觀光旅游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茶葉生產基地和自然景觀優勢,扶持發展了一批集茶葉生產體驗、休閑觀光、餐飲娛樂于一體的家庭農場、茶葉觀光體驗園、大悟紅色旅游結合體,茶葉特色小鎮以及茶葉公園。大悟問茶尋春之旅入選“全國茶鄉精品線路—春季踏青到茶鄉”,茶葉產業鏈延伸,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大悟縣茶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結構單一
全縣部分企業茶產業仍以傳統的茶葉生產和銷售為主,缺乏多元化發展,導致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難以提升附加值和競爭力。品種單一,大悟縣主要以生產綠茶為主,其次生產紅茶,缺乏品種多樣性。加工方式相似,以傳統的炒青毛尖和扁形茶為主的制作工藝,缺乏創新和多樣性,而對茶葉的新產品開發、深加工和精加工等環節涉及較少。市場銷售渠道還是傳統的茶葉市場、超市和批發市場等地,而對當前新型銷售渠道如網絡銷售、跨境電商等運用不足,限制了茶產業的市場開拓和發展。大部分茶企規模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產業集群效應,限制了茶產業的發展潛力。缺乏創新,在產品研發、包裝設計、營銷策略等方面,茶產業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使得茶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足。信息化程度低,企業之間、行業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協同機制,導致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響了產業的效率和發展。
(二)產業鏈條短缺
缺乏完整的產業鏈。茶企上中下游環節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協同(上游農業———茶樹種植、茶葉采摘;中間工業———茶葉加工、茶產品生產;下游———產品銷售與服務),使得整個產業鏈的運行效率不高。采茶期間,全手工采摘用工緊張,采茶難導致茶葉成本上升。在茶葉生產過程中,缺乏統一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生產,如茶葉種植過程中缺乏統一的農業生產標準、采摘過程中缺乏統一的品質控制標準、加工過程中缺乏統一的工藝流程等,導致茶葉質量不穩定,產品品質難以保證,導致茶產業鏈條中的附加值較低,茶農和茶企的收益受限,制約了茶產業的發展和提升。
(三)技術創新不足
茶產業技術水平相對滯后,缺乏新品種、新工藝和新技術的引進和應用。茶葉品種改良不足,缺乏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加工工藝創新不足,茶葉貯存和保鮮技術不完善,影響了茶葉的市場競爭力。
(四)品牌建設不夠
茶產業中知名品牌不多,品牌價值和市場認可度有限。品牌形象宣傳不足,品牌創新不足,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無法滿足消費者不斷提升的需求和追求新鮮感的心理。
(五)市場拓展不暢
茶企的銷售渠道建設不夠完善,缺乏多元化和廣泛覆蓋的銷售網絡,茶企在品牌推廣方面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市場推廣策略和手段,產品適應性不強,無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和口味偏好。(作者:羅燦,陳華成,龔夢,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