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數字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應用SWOT法剖析了徐州市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并選取2014—2020年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等19個指標從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知識環境四個維度構建徐州市數字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分析了徐州數字經濟發展現狀,為徐州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一、徐州市數字經濟現狀-SWOT分析
對徐州市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優勢、劣勢以及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分析,有利于認清徐州在數字經濟發展賽道上的位置,從而更好地推動數字經濟向新的征程邁進。
(一)徐州市數字經濟發展的優勢
1.老工業基地搶占數字經濟“新賽道”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和能源型城市,徐州在“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以徐工集團為代表的一批實體經濟正在加快從制造邁向“智”造,通過數字“喚醒”傳統產業,加快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2.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徐州在努力加快建設基礎設施,截至2021年,徐州部署了22個5G重點行業應用專網,建成了超1.1萬個5G基站,5G網絡重點場所的通達率為100%。徐州各地加速前進步伐,搶占數字經濟新賽道。徐州經開區獲評全省首批“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示范基地,同時也被評為“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
3.數字產業化新動能不斷發展壯大
據徐州市統計局官方報道,全市互聯網、軟件等數字經濟產業持續發力,90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1.71億元,是新冠肺炎疫情前(2019年1—2月)的3倍;同比增長50.6%,高于全省32.4個百分點。一方面,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2.17億元,同比增長20.8%,蹦花網絡等6家新增企業活力迸發,同比增長163.5%。另一方面,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9.54億元,增速高達59.6%,延續了2022年以來高開穩走的趨勢。
4.產業數字融合數字知識環境不斷創新
2018—2021年,徐州市數字經濟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增加,從371個增長到了1022個,增長175.5%,同比增長38.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從36.5%增至46.6%,增速為27.7%,同比增長13.71%。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數從47.8萬人增至60萬人,增長25.5%,省“雙創人才數”從166人增到345人,增長了107.8%,同比增長13.11%。高層次人才數從8.7萬人增至14萬人,增長60.9%,同比增長27.28%。數字普惠金融指數239.33%上升到278.35%,同比增長3.36%。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從業人員數從0.66萬人增加到0.86萬人,增速為30.3%,同比增長5.81%。
(二)徐州市數字經濟發展的劣勢
1.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不充分
雖然徐州市區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發展比較迅速,但考慮到城鄉一體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如大數據、通信網絡、5G等建設力度不強,需要加快升級傳統的互聯網數據中心以及高速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
2.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不默契、不協調
目前,在促進徐州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方面頗有成效,但是,要加強其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尤其是在各個類型的產業結構融合層面上呈現出明顯的不足。從宏觀角度分析,徐州市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數據挖掘、數據分析利用能力尚缺,跟不上互聯網時代下經濟爆發式增長的速度,數字經濟發展和市場信息的融合“默契度”有待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的著力點都尚未能滿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要求。從微觀角度分析,有些比較突出的企業在數字經濟的號召下積極響應政策支持,努力創新,取得了很多技術改造的優秀成果,但仍有許多企業對數字經濟和自身產業之間深度融合的認知不足,再加上實踐經驗的缺乏,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方面會產生力量薄弱問題。
3.數字經濟人才不完備、基礎創新能力不夠強
數字經濟發展很迅速,各地都在搶抓數據挖掘、高新技術研發等領域的人才。徐州市近年來也在通過人才公寓、人才培養計劃與獎勵等諸多的措施充分挖掘人才,但是很多研究機構在大數據挖掘應用、核心技術研發、科技型企業等領域的人才儲備仍然不足,自主創新研發能力較弱。在重點行業的核心技術研發方面表現更為突出,這一挑戰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
(三)徐州市數字經濟發展的機遇
1.加大數字經濟支持力度
我國數字經濟建設開始于2015年,以當年7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為開端,2016年11月,國務院發布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新增了數字創意產業。2017年,數字經濟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意味著數字經濟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22年9月7日,第九屆江蘇互聯網大會在南京開幕,大會主題為“賦能新江蘇,數繪新篇章”。圍繞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把數字經濟作為關鍵增量,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
2.數字經濟發展前景廣闊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由2020年的7.8%提升至10%。中國數字經濟建設已經取得巨大成就,加速創新了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我國已成為規模優勢明顯、產業布局領先的數字經濟大國。
(四)徐州市數字經濟發展的挑戰
1.數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不均衡
近年來,徐州市在數字經濟賽道上一直在發揮傳統老工業基地的優勢,各個傳統企業都在搶抓先機,尋找“數字經濟”的創新點,徐州市制造業數字經濟的發展處于領先水平。但是反觀服務業、農業在數字經濟的賽道上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
2.江蘇省各個城市發展水平不一致
徐州數字經濟發展一直在努力加速,但是相對于蘇南的幾個城市,比如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在人才引進、技術支持、項目創新、數字基礎設施等各個方面還存在著較大差距,蘇南數字經濟發展越是迅速,發展得越是成熟,它們在人才引進、高新技術企業落戶等方面也更具吸引力,同時在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等方面就越是占優勢。反之,對徐州來說,高新技術企業、高技術人才等就更容易產生較大流動性,最終出現“留不住人才,吸引不到高端企業”等這種比較劣勢的局面。
二、指標體系構建-熵權法計算
(一)數據來源
數據主要來源于《江蘇省統計年鑒》《徐州市統計年鑒》、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部分數據有缺失,根據已有年份數據、統計公報等進行了推算。
(二)指標選取
本文在考慮數字可收集、可操作性的基礎上,參考王宇霞[5]總結的數字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中介紹的數字經濟的內涵,主要從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知識環境四個方面構建了數字經濟指標體系,選取了徐州市2014—2020年(基于2015—2021年統計年鑒的最新數據)移動電話年末用戶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從業人員數、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等共19個二級指標,應用熵權法計算得到不同指標的權數值。
觀察可見,2014—2020年徐州市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呈現出線性增長的趨勢,2020年的數字經濟發展指數上升到0.924,同比增長47.13%,增幅較其他年份達到最高水平。這進一步表明徐州市作為傳統的老工業城市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是各政府部門、各大企業、各大高校、各個機構等共同奮斗的成果。在《十四五規劃綱要》新的要求下,徐州市要想在新的賽道上處于領先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互聯網+”背景下,數字經濟的發展會變得越來越追求創新、越來越高科技、越來越高質量,徐州市數字經濟發展要為實現這些新的目標砥礪前行。

圖1 2014—2020年徐州市數字經濟發展指數變化趨勢
三、對策建議
(一)以優帶優補好短板
工業企業要向有經驗的企業“取經”,尤其是各個縣城的傳統產業向市區已經成熟化的數字經濟產業看齊,各個小鎮的數字經濟產業向縣城看齊,最終實現各類產業“以優帶優、以優促優”的循環的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鏈條,從而實現徐州數字經濟發展的優勢最大化。除此之外,徐州市要在充分發揮老工業基地優勢的同時,著重補好每一個短板,抓住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促進數字經濟在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每一所高校、每一個縣城區域、每一個小鎮等協調發展。
(二)加大高端人才儲備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關鍵期,但高端和技能型人才“兩頭缺”現象明顯。建立全面、系統、專業的數字經濟人才培養和培訓體系,對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徐州市數字經濟發展也要充分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把人才的發展作為數字經濟發展核心驅動力。無論是老工業企業還是新興產業,都迫切需要一批懂得人工智能算法、文本挖掘、互聯網高端技術等的人才來適應數字經濟發展、加強數字化動手能力和靈活運用數字化知識結構進行技術創新,這也可以彌補徐州市數字經濟發展的短板,不斷地縮小和蘇南的差距。(作者:魏滿滿,孫會娟,李石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