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數字經濟視角分析了景德鎮陶瓷文創產業如何實現轉型升級。當前景德鎮陶瓷文創產業數字化發展處于上升階段,產業人才聚集、創意活力增大,同時運營渠道有所擴張,而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創建完善規范的數字化管理體系,利用數字技術產業與 IP 進行融合,并培育出“數字+陶瓷文創”的專業人才和“數字+陶瓷文創”創新的產業思維。

一、運用數字技術創建數字化管理體系
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對陶瓷文化的傳承、創新產生了重要影響。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將人從龐大而瑣碎的數據資料整理中抽離出來,更好地服務于陶瓷文創產業。千年瓷都景德鎮自古以來遺存了古文獻、古遺址等資料,面對如此龐大的數據資源整理,人工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要解決這些問題,可以由地方政府或者陶瓷行業協會牽頭,依靠數字信息技術創建一個統一、規范的數字化管理信息平臺,將龐大的數據導入其中,不僅便于管理、歸納和保護,而且也為相關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便利,方便資料查找及數據收集。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數字媒體技術得以廣泛應用,但其迅速傳播也容易導致信息泄露和創意被抄襲。而規范、統一的數字化管理信息平臺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類情況的發生,并起著一定的約束與監管作用。
二、數字技術推動產業跨界融合
產業跨界融合是數字經濟背景下產業實現創新發展的典型特征,亦是景德鎮陶瓷文創產業創新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團隊已完成敦煌石窟 221 個洞窟的數字化采集、149 個洞窟的數字化圖像后期處理、200個洞窟的全景漫游、113 個洞窟的空間三位結構、45 身彩塑的三維重建[8],并且還與騰訊的超強大云端算力強強聯合,先后推出了“數字供養人”、QQ 音樂“古樂重聲”音樂會、“敦煌詩巾”、敦煌動畫劇等數字文創精品內容[9]。同時,將敦煌文化遺產與云游戲技術結合,開發“數字藏經洞”游戲,生動復現了藏經洞及其百年前室藏 6 萬余卷珍貴文物的歷史場景,打造“數字敦煌”,開啟了文化跨時代的創作體驗。另外,敦煌博物館與各大品牌攜手共創經濟,涉及服裝、食品、美妝等多個領域,打造了一系列火出圈的文創產品。無獨有偶,大英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等一系列的大 IP 聯名非常成功,這些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
景德鎮擁有歷史悠久的陶瓷文化,在發展陶瓷文創產業方面可以借鑒敦煌文化成功案例的經驗,適時把握機遇,通過“文化+數字科技”的融合,將悠久的陶瓷文化以新的方式重現世界。亦可與網游公司、數字領域龍頭企業進行合作,將傳統的中國陶瓷文化融入信息技術的產品中,更加多樣化宣傳景德鎮陶瓷創意文化,弘揚中國陶瓷文化,打響景德鎮陶瓷“千年瓷都”這一地域形象。
三、培育“數字+陶瓷文創”專業人才
陶瓷文創產業轉型升級核心之一是人才,人是創意的主體,培養專業人才對景德鎮文創產業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前些年,各行各業不斷提出“互聯網+”的概念,而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數字+”也逐漸被專家、學者提出。針對高等院校師生存在理論知識豐富,但制作工藝相對不嫻熟,而本土手工藝人制作工藝嫻熟,但不具有較豐富的理論知識的問題,需要政府、社會及高等院校共同努力,培育出“數字+陶瓷文創”的專業型人才,從而完成景德鎮陶瓷文創產業的進一步轉型升級。
另外,高等院校可通過數字技術,如中國MOOC 大學、超星學習通等針對各類型人才的短板開設相關課程,滿足各類型人才的不同需求。而對于本身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高等院校師生,可以安排能夠提升他們手工制作的課程,還可培養其數字化知識及運用能力。培養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擁有陶瓷文創能力且具有運用數字化工具的全方位發展專業人才。使其逐步成為“數字+陶瓷文創”人才,引領景德鎮陶瓷文創產業的深層次發展。對于理論知識儲備相對不足的本土化手工制瓷藝人及“景漂”,可開設一些簡單的數字化課程,使其懂得一些相對基礎的數字化運用知識,為其未來發展及創立新的營銷渠道提供理論支撐。
四、培養“數字+陶瓷文創”產業創新思維
思維是一個人的思考方式,是人的根本所在。改變思維模式才能打破原有的桎梏,使景德鎮文創產業得到新的發展。“數字+陶瓷文創”是一種新的產業思維模式,即以數字技術為載體,創新陶瓷文創發展模式,打通景德鎮陶瓷文創產業全產業鏈。不僅要打通景德鎮文創產業縱向產業鏈,也需要打通橫向產業鏈,將景德鎮陶瓷文創產業滲入各個領域,做到縱向的擴展和橫向的延伸,打破傳統景德鎮陶瓷文創產業邊界,形成網絡狀的產業結構。“數字+陶瓷文創”理念能促進陶瓷文化產業和各行業跨界合作,從而提升景德鎮的陶瓷文創產品內涵,提高景德鎮“千年瓷都”的品牌形象。 (作者:吳小華,黃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