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加快鄉村現代化步伐,其必要條件是依靠數字化轉變生產方式,提升農業農村的生產效率。當前,數字經濟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新興業態的出現,都為鄉村現代化帶來了新的契機。因此,要以數字鄉村建設為抓手,著力完善鄉村新基建,進一步挖掘和發揮新業態、新模式的潛力,全面推進鄉村現代化。本章將提出推動鄉村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策略,以期為周邊鄉村地區發展提供新路徑。
一、提升統籌規劃能力,整合優化資源配置
加強對數字鄉村建設的頂層設計,構建“規劃體系統一”“發展模式協同”“區域聯動”的發展新機制。同時,結合慈溪市的具體情況,制定“政府主導、多部門協作”的數字鄉村建設方案,構建數字鄉村建設的評估指標體系,為數字經濟和鄉村產業的深度融合提供政策依據和技術支撐。

針對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上下游產業銜接不暢問題,可以通過數字技術,深度挖掘鄉村傳統文化資源價值,優化農村營商環境。打造“跟著二十四節氣游鄉村”等電子地圖應用場景,創建鄉村數字生活新服務樣板。并積極引進現代化農業龍頭企業及其他新興的市場化經營主體,延伸產業鏈,促進農村產業由一產向二三產的延伸與升級。同時,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引導小農戶積極參與到農產品的直播銷售中去,為農產品的銷售帶來新的增長點,從而達到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高效銜接。
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共享共建機制
數字化基礎設施是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通過加快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并促進其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能夠有效增強鄉村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速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布局、建設與應用;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加快推動鄉村供水用電、水利灌溉等傳統基礎設施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有效解決農產品銷售“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中,各地都應發揮好各類主體的作用,加大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共建共享力度,合力構建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同時,協同相關機構,創新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基礎設施(PPP)模式,優先扶持農業農村領域公益性項目設施建設,實行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
三、完善培養體系,保障數字人才供給
完善培養體系,引進科技創新人才。順應時代發展,與時俱進及時更新人才培養觀念,突出培訓特色,優化培訓內容,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鼓勵數字技術人才積極參與數字技術競賽,參與創新創業實踐,通過參與實踐提升農業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培養高素質的鄉村數字化創新型人才。利用農村以“熟人”為特征的網絡化社會,通過宣傳報道,發揮好數字化應用典型的示范帶頭作用,鼓勵數字技術人才回流,實現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同時,重視本土數字人才隊伍的培養。聯合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等高校、科研機構及平臺企業,發揮大學生“村官”、科技特派員等的作用,組建數字鄉村專家咨詢委員會和鄉村產業數字化技術聯盟,開展數字經濟領域人才下鄉活動,通過講座、網絡培訓等形式開展線上線下相關知識培訓,在農村推廣互聯網技術和農業數字化技術,提升農民的數字技術水平,提高其生產技能。(作者:虞雯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