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梳理東北部地區三省一自治區共39個市/行政公署層面產業鏈供應鏈相關政策特點。一是均明確了自身未來發展的重點產業鏈,且明晰了產業發展的優先順序,如黑龍江省確定了基礎性產業、先導性產業和戰略性產業,且分別采取了優化提升、重點培育、優先發展的區別性發展策略。二是依據自身優勢進行了產業區分,并制定了部分單一產業規劃,其中黑龍江省、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還針對基礎較好、具有資源優勢、有未來發展前景的部分產業制定了單一產業發展規劃。三是均實施了“鏈長制”方案,并均由省級領導親自擔任各鏈鏈長,統籌協調各產業鏈發展。四是對具體產業規劃的時間設定較為合理,規劃時間跨度基本處于2-5年,一些涉及基礎設施建設如遼寧省的數字經濟產業,時間跨度和目標設定均較為合理。

東北部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相關政策特點
市/行政公署層面產業鏈供應鏈相關政策特點。一是均立足自身比較優勢明確了自身產業發展方向,并布局了一定數量的未來產業。二是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方案的一般為省會城市或工業基礎較好的城市,其余城市雖有提及采取“鏈長制”,但未有相應方案出臺。三是處于同一區域或省份范圍內的地級市/行政公署,在產業發展方向上較為雷同。四是產業鏈范圍的界定較為模糊,部分地級市/行政公署劃定的產業發展方向不聚焦。
單一產業層面相關政策特點。一是均制定了部分產業的單一發展規劃,除遼寧省外的黑龍江省、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制定的單一產業規劃均涉及了一、二、三產業。二是單一產業規劃的內容更加聚焦、目標更加明確、落實單位更加具體,相關支持政策更具可操作性。三是部分地級市/行政公署依據上級政策指引,制定了本地區的單一產業規劃,如鶴崗市、七臺河市、長春市、通化市、通遼市等。
產業鏈供應鏈相關支持政策特點。一是針對產業鏈供應鏈均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較為全面和具體,涉及人才、科技創新、財政稅收、金融、營商環境、物流等領域。二是各省/自治區出臺的產業鏈供應鏈相關支持政策中部分針對性較強,如科技創新著重在研發平臺、創新基地、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重大設備購置等方面;部分政策涉及面較廣,如營商環境的優化,涉及地區各部分、生產各環節。三是各省/自治區出臺的產業鏈供應鏈相關支持政策時效性較強,且政策執行力度強、惠及度廣。
針對未來東北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建議避免區域內部產業重復建設,加強區域外部聯動合作;針對性培育產業鏈環節企業,構建產業鏈發展生態;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統籌各類資源要素;集中優勢“補短板”,精耕細作“鍛長板”;完善現代服務業體系,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構建供應鏈金融產品體系;實施產業環保發展政策,促進企業綠色化升級。
提升東北部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建議
東北是中國北方倉廩,是共和國工業搖籃。東北振興戰略啟動實施至今已十八年,雖然成績顯著,但與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六次視察東北,賦予東北“新擔當、新突破、新作為”重大職責使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起點上,在我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東北地區需確立新方位,加速開啟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新征程。本文在從省、市兩個層面梳理了東北地區三省一自治區,共39個市/行政公署的產業鏈供應鏈政策及相應的支持措施。針對未來東北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的持續優化發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避免區域內部產業重復建設,加強區域外部聯動合作。一是加強產業政策統籌的體制建設。根據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要求,積極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東北部地區各省/自治區以及各市/行政公署應以自身產業相對比較優勢和要素資源稟賦為考量,合理分工,優化發展,避免產業投資遍地開花。二是突出省一級產業總體布局觀念。建立省級層面產業扶持白名單,調整優化東北地區市一級層面專項資金結構,讓國家、省、市(區)三級財政資金跟著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和白名單走。三是完善跨區域產業合作與協調發展機制。協調東三省及內蒙古東五盟之間利益,推動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全領域合作,分享產業發展經驗,充分尊重區域協調發展規律,推動形成區域內產業集群、區域間協同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
第二,針對性培育產業鏈環節企業,構建產業鏈發展生態。一是大力培育具有市場或技術主導能力的“鏈主”企業。依據現有產業規劃,支持各產業鏈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做優做強,支持以創新聯合體形式承擔科技攻關項目,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創新聯合體集聚。二是加大專業領域“隱形冠軍”培育力度。鼓勵企業長期專注于產業鏈供應鏈的細分環節,增強關鍵環節、重要標準和核心技術控制力。三是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持中小企業做專做精,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初創企業的政策支持,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項培育工程。四是促進各環節企業互融補強。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互融補強,聚焦產業鏈薄弱環節,圍繞產業“從弱到強”(強鏈)、“從缺到全”(補鏈)、“從單到多”(延鏈)需求,推動“鏈式創新”,構建產業鏈發展生態。
第三,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統籌各類資源要素。一是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系統梳理各類公共服務平臺,整合一批領域相近、功能互補的平臺載體,統籌各類資源要素,聚焦產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建設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和創新平臺。二是打造特色園區載體。鼓勵有條件的市/行政公署制定針對某個特定產業或產業載體的專項支持政策,集中優勢資源支持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在現有園區基礎上打造一批產業識別度高、專業性強、產業優勢突出的特色產業園區,串聯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三是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擴大制造業高水平開放合作,支持制造業龍頭骨干企業通過項目合作、高水平技術和人才團隊引進、聯合研發、聯合共建等形式,吸引全球優勢創新資源。
第四,集中優勢“補短板”,精耕細作“鍛長板”。一是梳理產業鏈上下游關鍵核心技術短板和薄弱環節,形成“補短板”清單,集中優勢資源到各細分領域。二是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集中提高核心關鍵零部件和重大裝備的自給率,在“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突破。三是圍繞關鍵環節、缺失環節開展精準招商。綜合運用靶向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圍繞各產業領域、細分行業的關鍵環節、缺失環節,形成精準招商目標企業名單。四是重點引進一批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的優勢企業,發展前景好、牽引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和好項目。
第五,完善現代服務業體系,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一是培育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和平臺,支持研發設計、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服務企業以委托制造、品牌授權等形式向制造環節延伸。二是完善生產性服務業配套,推動服務業態規?;?、專業化發展,向價值鏈高端延伸,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
第六,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方式,構建供應鏈金融產品體系。一是支持建立產業投資基金,聯合投資機構、產業鏈龍頭企業及商業銀行開展投貸聯動服務,大力引導金融機構參與到產業鏈服務中。二是加大省級創新創業基金、產業發展基金等各類基金對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企業的直投力度,建立科創基金、產業基金協同機制。三是完善創業投資項目的投資服務體系,建立早、中期創投和重大產業項目讓利機制及建立和完善創業投資對接平臺。四是健全金融服務中心服務機制,引導各類銀行加大對創新企業的信貸支持,探索不同種類無形資產的打包組合。
第七,實施產業環保發展政策,促進企業綠色化升級。一是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貼息等財稅金融政策,補償企業進行綠色化生產的額外成本。二是完善綠色生產各行業標準及產品標準,對符合綠色標準的產品給予準入優勢,建立企業綠色生產評級機制,對環保管控進行精細化管理,根據不同級別賦予不同權益。三是配套綠色生產資金,幫助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實現綠色可持續生產。(作者:何暉 原宗琳 高琦 劉帷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