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梳理東北部地區三省一自治區共39個市/行政公署的產業鏈供應鏈政策及其實施情況,認為東北部地區各地明晰了產業發展優先順序,布局了一定數量的未來產業,且部分地區制定了單一產業規劃,相應的產業鏈供應鏈支持措施涉及人才、科技創新、財政金融、產業布局、園區發展、服務業、營商環境、對外開放等諸多領域,較為全面和具體。
一、黑龍江省產業鏈供應鏈的政策實施
整體規劃情況。黑龍江省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其生產的工業產品達300余小類,涉及能源、醫藥、裝備、冶金等領域。2019年6月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出臺《黑龍江省工業強省建設規劃(2019-2025年)》,明確優先發展綠色食品、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四大戰略性產業,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節能環保等三大先導性產業,優化提升化工、汽車、傳統能源等三大基礎性產業。2020年8月黑龍江省政府專題會議研究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推動全省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在具備相對發展基礎的產業中先期確定石油化工、玉米加工、生物醫藥、石墨、汽車、航空航天、新型智能裝備制造等7條重點產業鏈,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鏈長,副省長擔任鏈長,各市(地)確定主導產業鏈,經濟功能區確定核心產業鏈,省、市、功能區一體化推進。2020年9月,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出臺《關于印發〈實施產業鏈鏈長制推動全省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確正式實施產業鏈“鏈長制”。2021年3月2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在“十四五”期間,黑龍江省將構建“433”工業新體系,基本形成新的均衡發展的產業結構。除此之外人民政府出臺部分產業具體發展規劃,涉及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冰雪旅游產業、鋼鐵產業、石墨產業和通用航空產業。
各地市規劃情況。黑龍江省共轄1個副省級城市及11個地級市、1個地區行署,其中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雙鴨山市、大慶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黑河市、綏化市確立了產業鏈鏈長制實施方案,部分城市政府還出臺了針對單一產業的培育方案,譬如鶴崗市人民政府出臺的《鶴崗市石墨產業培育方案》、伊春市人民政府出臺的《伊春市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扶持政策》、七臺河市出臺的《七臺河市石墨(石墨烯)新材料產業培育方案》。
發展支持政策。黑龍江省出臺人才、科技創新、對外開放、營商環境、財政稅收等相關政策,通過吸引優秀科技人才、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進一步加大自由貿易試驗區開放力度、提升開放平臺創新水平、提高市場主體辦事的便利度和可預期性、支持科技創新基地/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等助力產業鏈供應鏈發展。
未來發展方向及目標。“十四五”期間,黑龍江省將依托“鏈長制”實施萬億級產業集群培育工程,培育16個千億級產業④。預計到2024年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實現萬億級,同時推動一批企業進入中國500強,形成6個千億級產業園區和50個以上百億級產業園區,力爭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比15%以上,不斷增強生產性服務業數字化水平。

二、吉林省產業鏈供應鏈的政策實施
整體規劃情況。吉林省與俄羅斯、朝鮮接壤,地處東北亞地理中心位置,汽車、化工、醫藥、農產品加工等行業位列全國前列,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商品糧生產基地。2021年3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重點發展汽車產業,提升優勢產業⑤、培育新興產業⑥。2021年6月,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成立吉林省產業鏈鏈長制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明確成立吉林省產業鏈鏈長制工作小組,并按三次產業設辦公室,其中:一產產業鏈鏈長制辦公室設在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二產產業鏈鏈長制辦公室設在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三產產業鏈鏈長制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統計局(負責新經濟、新業態的統計工作)。2021年8月,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吉林省工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重點發展汽車、食品、石化、裝備、醫藥、冶金建材、光電信息、輕工紡織和能源產業。2021年9月,吉林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全省工業穩增長政策措施》,聚焦“兩確保一率先”目標,進一步強化增量支撐,切實強化重點企業服務,著力支持中小企業轉型發展,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培育更多市場主體。除此之外,吉林省人民政府出臺部分產業具體發展規劃或指導意見,涉及工業互聯網、汽車零部件、通用航空、智能網聯及新能源汽車、林草、漁業、牛肉、石化、冶金建材、電子信息、醫藥健康等產業。
各地市規劃情況。吉林省共轄1個副省級城市、7個地級市和1個自治州,其中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山市、白城市確立了鏈長制實施方案或相應的招商規劃,部分城市政府還出臺了針對單一產業的培育方案,如長春市人民政府出臺的《關于支持肉牛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吉林市人民政府出臺的《關于推進吉林市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通化市人民政府出臺的《通化市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0-2025年)》、松原市人民政府出臺的《支持通用航空產業發展若干政策》。
發展支持政策。吉林省針對產業空間布局、服務業發展、科技創新、營商環境、物流以及產業園區平臺建設等出臺了相關政策,通過采取“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立產業鏈試點示范項目庫搭建產業鏈轉型升級載體、建設國家級開發區形成高質量發展平臺、推動服務業向制造業領域延伸形成高附加值環節、不斷降低制造業企業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構建高效商務營商環境激發企業活力、著力科技創新提升創新支撐作用等措施,助力產業鏈供應鏈發展⑧。
未來發展方向及目標。“十四五”期間,吉林省十二大重點發展產業分別設置了目標。到2025年,汽車產業預計產業規模突破萬億級,實現零部件本地配套率達到70%;醫藥產業預計產業規模達到2000億元;化工產業預計產業規模達到1500億元;裝備制造產業預計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電子信息產業預計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冶金建材產業預計產業規模達到1300億元;輕工紡織產業預計產業規模達到500億元;新材料產業將打造非金屬礦物功能材料產業示范基地,培育光電材料、生物基材料、碳纖維、石墨電極等新材料產業基地;新能源產業將打造國家新能源生產基地和綠色能源示范區;商用衛星產業將布局衛星及航天信息全產業鏈,拓展上下游配套應用服務;通用航空產業將培育發展無人機生產、服務和應用市場。
三、遼寧省產業鏈供應鏈的政策實施
整體規劃情況。進入“十四五”時期以來,遼寧省以建設“數字遼寧、智造強省”為目標,整體經濟運行穩中提質、穩中向好。2020年4月,《遼寧省制造業設計能力提升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2年)》發布,提出在機器人、汽車、石化裝備、電力裝備、重型機械、電子和高端消費品等行業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提升工業設計水平和服務能力。2021年3月,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將從五個方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是改造升級“老字號”,重點發展汽車產業鏈、數控機床產業鏈、輸變電裝備產業鏈、燃氣輪機產業鏈、壓縮機產業鏈和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二是深度開放“原字號”,重點發展烯烴產業鏈、芳烴產業鏈、精細化工產業鏈、高品質鋼鐵材料產業鏈、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產業鏈和菱鎂產業鏈;三是培育壯大“新字號”,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鏈、航空裝備產業鏈、集成電路產業鏈、生物醫藥產業鏈、先進醫療裝備產業鏈和氫能產業鏈;四是做精做優消費品工業,重點發展智能家電、家裝包裝、紡織、特色輕工日用品、工藝美術等產業;五是提升現代產業體系競爭力,主要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業發展制度環境,優化產業發展支撐體系。2021年5月,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農業農村廳聯合起草《關于工業與農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推進農業“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精深化、規范化、集聚化、品牌化”的發展路徑,通過提升農機裝備供給能力、實施加工業數字化升級改造等18項措施,全面提升工業與農業融合發展水平。除此之外,遼寧對數字產業發展較為關注,如2019年8月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遼寧省5G產業發展方案(2019-2020年)》、2020年12月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數字遼寧發展規劃(1.0版)》。
各地市規劃情況。遼寧省共轄2個副省級城市和12個地級市,其中沈陽市、大連市、阜新市確立了鏈長制實施方案或相應的招商規劃,部分城市政府還出臺了針對單一產業的培育方案,如沈陽市人民政府出臺的《沈陽市農業龍頭企業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沈陽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葫蘆島市人民政府出臺的《關于支持泳裝特色產業穩定發展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
發展支持政策。遼寧省針對科技創新、物流、金融等出臺了相關政策,通過優化整合科技創新基地、鼓勵重大技術裝備研制促進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拓展快遞業與制造業合作領域形成物流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格局、進一步優化金融服務制造業環境提升實體經濟質量等措施,助力產業鏈供應鏈發展。
未來發展方向及目標。“十四五”期間,遼寧省“老字號”產業著重改造升級、“原字號”產業著重深度開發、“新字號”產業著重培育壯大。“老字號”產業中,汽車產業鏈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形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輸變電裝備產業鏈實現關鍵裝備自主化研制和產業化;燃氣輪機產業鏈實現燃氣輪機產品及核心配套件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壓縮機產業鏈重點突破大型離心壓縮機用軸承、聯軸器、防喘振閥等關鍵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攻克高效降噪、穩定性、大型結構優化等技術難題;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重點發展VLGC、VLEC、LNG加注船及中小型氣體運輸船,本地配套率達到50%以上。“原字號”產業中,烯烴產業鏈預計到2025年實現大部分合成樹脂、表面活性劑產品在省內精深加工;芳烴產業鏈繼續延伸發展差別化聚酯纖維、聚酯類工程塑料、聚酯薄膜等產品,全面提升PTA產品在省內精深加工比重;精細化工產業鏈重點發展工程塑料、高性能合成纖維、碳素、特種橡膠、功能性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及電子化學品、新型催化劑、環保型水處理劑、油品添加劑等高端專用化學品;高品質鋼鐵材料產業鏈重點發展海洋工程和船舶用鋼、裝備用鋼、建筑用鋼、汽車鋼、電工鋼、軍工鋼等先進鋼鐵新材料;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產業鏈重點發展軍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海洋工程等領域先進有色金屬材料;菱鎂產業鏈重點發展含鉻產品的替代制品、無碳低碳鎂質耐火制品和軍工、航天航空用耐材涂料。“新字號”產業中,機器人產業鏈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潔凈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標志性產品,本地配套率達到45%;航空裝備產業鏈重點發展民用飛機大部件國際轉包,支持電動飛機、無人機和低空通航產業化發展,到2025年通用飛機本地配套率達到70%以上;集成電路產業鏈大力發展集成電路關鍵材料特色產業,培育集成電路設計、封測等環節,推進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鏈著力發展壯大抗體、基因工程等生物藥產業規模;先進醫療裝備產業鏈研制完成3.0T超導磁共振等一批新產品,鞏固提升醫學檢測、大型醫療設備、生物醫藥裝備等方面核心競爭力;氫能產業鏈重點發展制氫裝備、儲運氫裝備、氫燃料電池以及氫燃料電池汽車、船舶、機車、分布式電站整機成套裝備等。
四、內蒙古自治區產業鏈供應鏈的政策實施
整體規劃情況。2018年11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內蒙古自治區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重點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業(新能源汽車及配套裝備、運輸設備和工程機械、新能源設備、高端設備)、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石墨(烯)新材料、硅材料和藍寶石、先進高分子材料和復合材料、高端金屬新材料)、生物醫藥(生物藥、蒙藥中藥、化學藥)、電子信息(電子制造、大數據應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環保技術推廣、節能環保服務)等新興產業,發展軍民融合產業(核燃料、特種纖維和屏蔽材料、空間信息應用、軍民融合產業園建設)。2021年2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確定發展玉米、馬鈴薯和大豆深加工、稀土、現代煤化工、氯堿化工、硅材料、鋼鐵、鋁和銅等十大產業鏈。除此之外,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部分產業具體發展規劃或指導意見,涉及通用航空、農業、奶業、種業等產業,如2020年2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的《內蒙古自治區通用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0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的《農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年-2022年)》、2020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的《奶業振興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和《種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
內蒙古自治區東五盟規劃情況。內蒙古自治區共轄9個地級市和3個盟,本文對其中3個城市、2個盟產業鏈供應鏈規劃情況進行簡要梳理⑩,部分城市政府出臺了針對單一產業的培育方案,如呼倫貝爾市出臺的《呼倫貝爾市農牧業現代化發展規劃(2018-2022年)》、赤峰市出臺的《赤峰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通遼市出臺的《通遼市通用航空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
供應鏈發展支持政策。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于2021年7月發布《內蒙古自治區深化“證照分離”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實施方案》,積極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大力推動照后減證,著力構建簡約高效、公正透明、寬進嚴管的行業準營規則,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未來發展方向及目標。“十四五”期間,內蒙古自治區將著力構建綠色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產業,扶持發展醫藥產業,積極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培育發展通用航空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細分市場領軍企業、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共存的“1+N”產業生態系統。(作者:何暉 原宗琳 高琦 劉帷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