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分析了全國EOD模式試點項目的實施進展和存在困境,并以金寨縣梅山城區EOD試點項目為案例,闡述了項目擬解決的問題。
一、EOD全國試點項目實施進展與困境
EOD模式是“生態環境導出的開發模式”的英文表述簡寫,最早由美國學者Honachefsky于1999年提出,該模式強調將區域生態價值和服務功能與土地開發利用政策相結合,實現由“生態優化”強調單純的“保護”向由“生態引導”區域發展的思想轉變[1]。2020年9月,生態環境部聯合國家發改委、國家開發銀行等單位印發《關于推薦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試點項目的通知》,并于2021年和2022年,先后發文批準了來自全國范圍的94個項目開展EOD模式試點工作,探索生態環境治理與產業開發項目的融合共贏路徑。

圖1?試點項目生態環境治理類型分布
通過網絡和實地調查,試點項目的生態環境治理主要分為土地整治、水環境治理、廢棄礦山修復、固廢處理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五大類型,擬導入產業主要包括片區綜合開發、種植養殖、康養度假、觀光旅游、工業生產、資源能源等。水環境治理和土地整治是試點項目中涉及的主要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實施內容,占所有試點項目的近八成(圖1);觀光旅游、片區綜合開發以及工業生產是試點項目中涉及較多的導入產業類型(圖2)。其中37個項目試圖通過水環境綜合治理帶動觀光旅游產業的發展,20個項目擬通過土地綜合整治提升土地價值,推動片區綜合開發。

圖2?試點項目導入產業類型分布
從試點項目的實施來看,2021年批準實施的第一批36個試點項目只有15個項目完成工程招標工作,2022年批準實施的第二批項目大多還處于前期工作,進展緩慢,項目集體性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有:試點實施內容復雜多元,實施方未有現成成功案例可以借鑒;社會資本方(城市合伙人)較多關注工程類項目,對產業類項目的實施謀劃不足;受疫情影響,觀光旅游、康養度假等產業的萎靡讓潛在社會資本方(城市合伙人)望而卻步;房地產行業的收緊,使得片區綜合開發類項目難以實際推動和落地。本文以金寨縣梅山城區有機更新EOD項目為例,對EOD試點項目的頂層設計、實施策略進行討論,以期對其他類似項目的實施有借鑒和參考價值。

圖 3? 梅山城區整體現狀空間模型
二、梅山城區概況與問題凝練
金寨縣梅山城區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是響應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指示精神興建梅山水庫后沿史河兩岸建設形成的山區小鎮,是原金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圖3)。從梅山城區穿梭而過的史河是淮河南岸Ⅰ級支流,流域面積6889km2,為中國三大特大型灌區之一的淠史杭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豫、皖兩省灌區內人民生產、生活、航運、水利的重要支撐。梅山城區EOD項目全稱為“金寨史河老城區段水生態修復與水生態資源開發運營一體化項目”,是第二批全國EOD試點項目,“一河兩岸”“山水環繞”的山水空間格局決定了梅山城區的生態脆弱性和敏感性,坡度、高程以及城鎮開發邊界的限制共同決定了梅山城區EOD項目實施難度(圖4)。

圖4? 梅山城區山地空間格局分析
2.1 生態環境問題
由于歷史原因,史河的現狀已經嚴重影響到下游水質和防洪安全。梅山城區排水大部分設施雨污合流,污水通過河涌進入污水管網,雨季時雨污合流造成排水管道負荷過大,大量污水進入河道導致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偏低,2022年初梅山鎮污水處理廠COD進水濃度平均約為25mg/L,現狀河道水黑臭現象時有發生。由于梅山水庫泄洪及梅山鎮大量房屋依山而建,植被雨水沖刷遭破壞,大量泥沙在雨季時隨溢流帶入河道,造成史河的河床上升,金寨及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受到影響。從史河兩岸的護岸處理手法來看,硬質駁岸居多,生態化、景觀化處理較少(圖5)。硬化駁岸改變了原河岸邊坡斷面形態,導致水位變動區域重要的生態位缺失,基本隔絕了水域和陸域的聯絡通道,造成河流水體自凈能力下降與生態系統退化。

2.2 民生福祉問題
自2012年以來,金寨縣采取“另起爐灶”的做法啟動江店新城區的建設,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先后遷建,基礎設施的投入也向新城區傾斜,人口也逐漸向新城區遷移,除部分改造新建小區外,現存房屋以始建于20世紀60-80年代的建筑為主體,質量較為低下(圖6)。梅山城區房屋老舊、道路破損、設施落后已成為影響居民幸福感、獲得感的歷史遺留問題,改造和更新梅山城區已成為在地居民“急難愁盼”的民心所向。
從景觀生態學來看,史河兩岸硬質駁岸的形態單一,造成河流渠道化,缺少植物的著生區域和恢復條件,親水設施缺乏,視覺效果和濱水體驗較差,無法滿足在地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休閑需要。
2.3 產業發展問題
梅山城區現擁有紅軍廣場、梅山水庫兩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習近平、鄧小平、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前來視察并做出重要指示,梅山城區已成為安徽省及周邊省市開展革命教育、紅色研學等活動的重要載體,紅色旅游及配套服務已成為梅山城區的重要產業。
近年來,梅山城區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逐年穩步向好,但旅游人均消費偏低,和嘉興、延安、井岡山等其他革命老區相比還存在差距。紀念場館展示空間局促、手段單一,配套服務功能欠缺、設施陳舊是導致梅山城區紅色旅游業陷入發展瓶頸的主要原因,史河及其兩岸未發揮其應有的生態效益,帶動綠色產業發展、實現“兩山”轉化也是梅山城區發展面臨的問題。
綜上所述,梅山城區因歷史原因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民生福祉問題以及產業發展問題表現復雜、相互交錯、互為表里,如何通過優化史河及其附屬河涌生態狀況,提升梅山城區的人居環境和生活品質,豐富產業形態和旅游產品,實施生態環境改善與產業提檔升級協同發展,進而實現革命老區振興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作者:聶瑋 宋佳佳 劉書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