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成都市溫江區EOD實踐為例,為解決該地區林草資源利用效率低、水資源環境日趨緊張、林盤資源逐步消失等問題,圍繞EOD模式要求,對生態修復與資源開發進行了系統化解構,從國家政策引導、EOD項目庫遴選、項目體系建設、生態產業一體化實施方案、收益與風險和交易結構等角度,構建溫江EOD項目框架。本章將對項目體系建設進行詳細講解。
體系建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項目體系建設,另一個則是空間體系建設,兩類體系相互關聯,但互不影響。項目的體系建設除了對項目的歸納整理之外,更多是要明確EOD項目的發展模式和理念特征;空間層面的體系建設一方面要清晰空間結構特征,另一方面也要體現生態類項目與產業類項目空間的一致性和關聯度。
一、EOD項目的發展模式
EOD項目庫的確定,除了經濟性與和實施性的要求,核心離不開的是EOD項目的體系建設,該體系的建設是“發展理念+一體化模式(特色化)+實施路徑”的綜合。溫江EOD項目的體系建設首先是基于全區的生態環境治理為基礎,以溫江理想(建設成公園城市示范先行區)為戰略目標,以水環境治理為主題、人居環境和林盤保護為重點進行實施落地的。因此,溫江區的重點研究區域在金馬河、楊柳河、江安河兩側1km范圍,規劃面積達到103.75km2。發展模式則是以“新加坡ABC水計劃”和紐約“藍色網絡”濱水空間利用為例,建立了“藍網”計劃、“林盤”計劃和儲備計劃三大計劃的體系工程,也是溫江EOD的發展模式,并在空間上形成網、點、片結合的網絡化結構體系(見圖2)。

圖2 溫江EOD發展模式與項目體系
建立三大計劃的目的,一方面是滿足項目庫的系統化整理要求,另一方面則是要建立特色化的一體化模式,為生態類項目和產業類項目打好組合拳做好準備。“藍網”計劃的目的是為了解決水環境治理而形成的體系化建設,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以水環境與資源、農田水利、濕地網絡為系統,形成具體實操落地的工程項目;而產業項目則依托于環境整治后的“藍網空間”,利用優良的濱水空間條件和完善的農田水利設施,大力發展健康產業、花木產業和生態文旅類項目。“林盤”計劃的提出是為了統籌推進溫江區大量的林盤保護修復,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提出的行動,全面推廣“產居共生、院落優改”的林盤打造模式,更新與塑造川西林盤農業景觀,用心詮釋“公園城市”溫江林盤的高質量改造。在林盤資源的產業植入層面,首先需按照林盤的資源等級進行分類分級保護,其次按照“一個林盤就是一個旅游項目、一個科技企業、一個文創品牌”的思路,推動更多林盤變企業總部、變創客空間、變旅游景區,打造園林康養型、生態觀光型、鄉村旅游型、農耕體驗型等多元特色川西林盤聚落。堅持商業化邏輯,針對不同類型林盤,采取國有資本參與、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鼓勵群眾自籌等不同資本模式進行開發。“儲備”計劃的建立最初是為了解決究竟要產業投入與公益投入相平衡的投資量問題,將一部分優質項目納入到儲備項目庫,根據需要隨時調配。
二、EOD項目空間規劃
EOD項目的空間設計其實是一大難題,因為項目極為零散,特別是生態類的項目大多缺乏清晰的界限(比如鎮域農毛渠的修復工程等),所以類似于溫江區大范圍分布的EOD項目,在圖面上易形成網絡化、點狀的空間形態,帶狀的空間結構成為主流。要將所有的生態項目和產業項目落到空間上,并表現出清晰的空間特征時,就需要對空間進行歸納整理,同時將生態類項目與產業類項目的關聯性和一體化特征表述精準。

圖3 溫江EOD空間結構
溫江區EOD項目的空間規劃是以“藍網計劃”為骨干進行落位,最終形成“一核三廊”的主要空間格局(見圖3);之后,將所有項目落位于空間之后,統籌生態修復、環境提升和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項目(見圖4);以溫江區地域資源特征為基礎,依托金馬河、楊柳河、江安河流域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形成溫江區EOD項目魯家灘健康產業組團、楊柳花木產業組團、楊柳鄉村文旅組團、江安生態文旅組團四大特色組團(見圖5)。以此構建一體化黏性強、多樣性項目支撐、經濟效能強韌的產業體系。(作者:王宗源 瞿旭)

圖4 溫江生態項目與關聯產業開發項目一體化路徑

圖5 溫江EOD一體化組團空間落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