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探討了存量更新發展背景下傳統產業園轉型升級的城市設計實踐。首先闡述了產業園區的發展階段、趨勢與特征,其次對產業用地更新政策進行研究和梳理。
一、研究背景:存量更新時代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已從原來的擴張式發展進入到存量更新的階段。在“十四五”時期,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城市更新中,傳統產業園區(老工業區)是重要的更新對象,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發展中產業用地占比逐年下降,但是產值要求卻在不斷上升,這就意味著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未來產業發展需求,大量的傳統產業園區亟須轉型升級。

二、產業園區發展階段與趨勢
(一)產業園區發展階段
產業園區自出現以來其發展過程主要可歸納為四個階段:一是結構單一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園區發展階段(產業園1.0版本),二是產業聚集型高新技術園區發展階段(產業園2.0版本),三是功能復合的綜合性園區發展階段(產業園3.0),四是產城融合的復合型園區發展階段(產業園4.0版本)。
(二)產業園區發展趨勢
1.產業布局特征
園區產業功能從獨立企業形成同類企業集聚,再通過前后端延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最后形成完善的產業集群,集群化發展可激發更大的產業容量。同時,為了更好地保證產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更加注重打造前端性產業鏈,包括研發、設計、中試等環節,未來也將通過技術創新能力、技術轉化效率等要素來提升園區競爭力。現今,眾多高精尖領域已步入創業時代,掌握技術與人才的中小企業快速崛起,在此背景下,園區更加注重對中小企業培育和吸引。
2.空間與功能特征
現代產業發展有別于傳統工業制造業的特點,呈現智力資源密集、規模縮小、網絡共享化等特點,這也決定了產業園區逐步從單一功能轉向復合功能發展,有進一步構建產業生活圈的需求。園區功能呈現融合發展的趨勢,同時在空間上也提升了園區的開放性,打破傳統的廠區大院,逐步回歸城市街區尺度。在產城融合概念不斷強化的背景下,要求在生產空間中增補居住、創新研發、商務辦公、開放空間、商業服務等綜合性的功能空間。
3.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人才是創新的根本,因此,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升級轉型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如何吸引多樣化、專業化的人才,通過吸引多樣化的人才,為教育、研發、經濟和創業活動注入活力。未來的產業園區不僅僅只是滿足八小時上班人員的工作需求,而是要進一步向全天候運行轉變,需要考慮企業員工、研究人員、創業者等不同人群的工作及生活需求,真正做到產城融合。
(三)政策案例研究
考慮到實用性、可用性,重點選取國內工業用地更新相關政策案例,通過對上海漕河涇、深圳梅彩片區以及廣州科學城更新實踐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將其更新內容、政策措施和特點歸納為以下幾點。
1.用地類型創新
針對工業用地更新,廣州提出了新型產業用地M0。M0是指為適應創新型企業發展和創新人才的空間需求,用于研發、創意、設計、中試、檢測、無污染生產等環節及其配套設施的用地。各地在實施中也提出了包括容積率、配套設施比例等具體要求。
2.地價補繳
針對有自主更新意愿的企業,隨著其用地性質、用地功能、開發強度等方面的調整,企業需要補繳地價。上海根據不同區位確定標準:外環外按照150%、外環內按照70%的地價進行補繳;廣州則按照分區容積率進行補償。
3.開發強度調整
傳統工業用地的開發強度一般較低,隨著產業模式的升級,在產業園更新過程中容積率都進行了一定的調高。其中上海工業用地更新最高容積率可達4.0;深圳新型產業用地(M0)上限為6.0,其中設施可達30%(不包含住宅);廣州的新型產業用地(M0)容積率設置了下限3.0、上限5.0的要求,其中配套不超過30%。
4.公共利益補償
針對整體轉型地塊提出公共利益補償的要求,其中:上海要求提供不低于15%的公共開放空間以及不低于10%的公益性設施,零星轉型企業則可以選擇以上兩條措施之一;深圳整體轉型地塊需要貢獻不小于0.3hm2且建筑面積不低于總建筑面積的15%用于公益性設施。
5.開發模式
上海和深圳都強調了物業的自持比例,其中:上海提出總體轉型研發總部占70%,商業、辦公設施占50%,公寓式酒店占100%;教育、醫療、養老、科研等公益設施占100%。
三、結論與展望
(一)整體編制思路
傳統產業園區轉型升級背景下的城市設計并非藍圖式的暢想,而是要立足于實際情況,一方面要解決園區面臨的現實問題,如產業招商、園區產值提升、空間品質提升等;另一方面需要提出理性的、近遠期結合的總體規劃目標。這首先需要對園區現狀的精細化解讀,同時也需要對產業發展趨勢以及園區發展趨勢有深入的認知與解讀。
(二)立足需求導向
1.以功能定空間
不同的產業門類的空間需求各不相同,需要遵循產業發展規律,探索產業園區空間規劃方法。在實際操作中,需要從多個層面對空間進行布局,從市域產業的整體戰略格局到區域各功能板塊的空間連接,再到小地塊的空間組織,要層層遞進。尤其是針對更新片區,提出見縫插針式的產業及產業空間更新,通過了解企業需求以及對相關案例定性定量化研究,對地塊更新提出有支撐的設計策略。
2.以人群定服務
更新項目設計組一方面需要對現狀居住、就業人群進行訪談調研,了解他們的現狀需求;另一方面要依據產業發展預估未來的人群結構特征,根據年齡結構、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家庭構成等主要特征來推測其需求,從而確定園區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重點注入的服務功能。例如,在醫藥基地的更新設計案例中,就提出了“宿舍+公寓+集租房+商品房+共有產權房”的多層次住房體系,滿足5萬人就地居住的需求,很好地解決了職住關系。
(三)技術方法
“存量更新”以及“產業園區”兩大特征明確了“研究型”的規劃編制特征,也決定了類似城市設計的廣度、深度、彈性等要求,不僅要有全面性,同時也有“專而精”的要求。因此,在更新設計過程中需要多部門協調、多專業協作。城市更新設計單位需要采用實地調研、企業訪談、調查問卷大數據分析等方式進行現狀與需求分析,同時與專業產業咨詢團隊密切合作,以形成科學的、具有實施性的城市更新設計方案。(作者:俞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