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對南京、蘇州上市企業數量、資產、市值等方向的對比研究, 提出南京市在創新生態、核心企業市場表現出企業前瞻性上的不足,并以此提出完善培育體系、引導企業提升硬實力、優化創新生 態、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的對策與建議,具體如下:
生物醫藥類企業以其行業的特殊性,具有資產規模小、研發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等特點。
2020年是中國IPO的大年,也是資本市場改革加速之年,繼科創板之后,新三板精選層、創業板試點注冊制紛紛落地。2000年至今,蘇州共有14家生物醫藥企業上市,而南京僅有7家,可見南京在培育生物醫藥產業上市企業上相較蘇州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南京生物醫藥上市企業發展相較蘇州在科創環境、多元化發展格局、企業自身的活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進入成熟期的地方龍頭企業如何進一步發展成為國家級產業細分領域單項冠軍,提出建議如下。

一、瞄準上市條件,建立分類分層的培育體系
建立市級上市后備企業培育庫的生物醫藥專題庫,參照上市條件進行針對性輔導,提升企業運營能力,并對現有培育機制進行優化和落實。
一是對于瞪羚、獨角獸企業,需強化對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的培育,給予和落實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積極的金融政策和資金補貼的同時,發揮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的“燈塔”作用,促進生物醫藥企業進行科技創新,不斷壯大上市企業隊伍。
二是對南京生物醫藥高新技術龍頭企業進行摸排調研,挖掘具備前沿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技術轉化前景廣闊的擬上市企業,組織搭建擁有保薦承銷業務資質券商及中介機構與企業交流對接平臺。
三是積極對接北上深證券交易所和證監會派出機構,優化南京市政府、金融監管局、中介機構三者的聯動機制,組建專業的培育輔導的人才隊伍,提高各機構部門對科創板、新三板后備企業培育與上市的積極性,把科創企業上市納入地方考核體系。
二、適應新發展形勢,引導上市企業提升硬實力
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MAH)的實施以來,打破了原有醫藥企業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合一管理模式,極大地激發了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新活力。相較于藥品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捆綁的模式,MAH制度的出臺使得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分離,鼓勵藥物研發創新、保障藥品供應、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促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南京應當把握機會,促進更多的新藥研發CRO/CMO/CDMO企業加快發展,同時對其委外的業務進行出臺專項扶持政策,降低控制風險,釋放創新活力。
三、優化創新生態,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在新發展格局下,南京生物醫藥產業要發揮長三角城市群創新資源集聚優勢,提高產業整體效益,協同布局一批生物醫藥產業重大項目和研發平臺,構建藥品“研發、臨床在南京,生產在周邊”的協同模式,支持南京都市圈生物醫藥企業龍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提高整個產業鏈的研發水平,加快都市圈產業園在生產環節的產業承接,推動都市圈城市創新券通兌通用,合力打造橫向協同、垂直分工的產業鏈條,形成資金共同投入、利益共同分享的協同創新共同體,充分保障生物醫藥上市企業在GMP廠房建設的空間,提供更加良好的區域創新氛圍。(作者:徐廣磊,高春南,吳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