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京市將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城市主導產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地標。2018年以來,南京生物醫藥產業的龍頭企業陸續上市,在南京生物醫藥產業的“高地”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多座“高峰”,對產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與此同時,與同樣將生物醫藥作為重點產業的蘇州相較,企業上市數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南京、蘇州兩市生物醫藥產業上市企業現狀比較
①南京上市企業數量不及蘇州,但企業質地更加優越在上市企業數量方面:根據表1顯示,按照主營業務行業分類,截至2021年11月,南京、蘇州兩地生物醫藥上市企業分別為19家和30家(見表1)。其中國內主板上市企業分別為15家和17家,香港上市企業分別為3家和10家,美股上市企業分別為1家(傳奇生物)和3家(天演藥業、康乃德、亙喜生物)。

表1 南京、蘇州兩地生物醫藥上市企業數量、資產和市值情況統計表
在上市企業資產方面:南京、蘇州兩地生物醫藥上市企業總資產分別為973.38億元和898.53億元。其中國內主板上市企業總資產分別為683.02億元和475.52億元,香港上市企業總資產分別為232.82億元和364.28億元,美股上市企業總資產分別為56.53億元和58.73億元。
在上市企業市值方面:南京、蘇州兩地生物醫藥上市企業總資產分別為2928.44億元和3355.31億元。其中國內主板上市企業總資產分別為1730.48億元和1830.82億元,香港上市企業總資產分別為748.02億元和1389.87億元,美股上市企業總資產分別為449.95億元和134.62億元。
股票市值是反映上市企業受資本關注的重要指標。從表1可以看出:第一,南京上市企業資源更加豐富。雖然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公開上市企業數量僅是蘇州市企業數量的60%,但上市企業平均資產是1倍以上,企業資產反映企業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源,可見南京上市企業整體資源優于蘇州。第二,蘇州上市企業更受投資市場認可。對比南京和蘇州生物醫藥產業上市企業市值,在資產優于蘇州的情況下,總市值小于蘇州,平均市值較蘇州低14.58%。第三,兩地美股上市企業價值差距更加明顯。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港股上市3家企業總市值和蘇州10家企業總市值相差不大,南京傳奇生物在美股的企業市值是蘇州3家企業總市值的3倍以上。
②南京以化藥為主,蘇州在產業方向上多頭并進
從生物醫藥企業細分領域上看,南京上市企業(見圖1)化學藥11家、生物制品4家、醫療器械2家、醫療銷售1家;蘇州上市企業化學藥9家、生物制品6家、醫療器械13家、醫療銷售2家。

圖1 南京、蘇州生物醫藥上市企業細分領域數量占比圖
可以看出,南京上市企業在細分領域上集中在化學藥領域,生物制品領域雖然企業數量不多,但企業平均總市值最好;蘇州則呈現出以醫療器械領域為核心,化學藥、生物制品領域多頭并進的全面發展趨勢。
③南京領軍企業與蘇州相當,兩地產業合作存在契機領軍企業在技術領域的標桿,對城市產業集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市值超過100億元的巨頭企業上看(見表2),南京生物醫藥產業企業數量與蘇州企業相同,在核心技術和產品上,南京上市企業圍繞醫學前沿技術在基因合成、原料藥、高端醫療器械、血液制品、腫瘤藥和消化藥6個方面發展較快,而蘇州則在腫瘤藥、高端醫療器械、癌癥藥物、微球材料、高端仿制藥、眼癥藥物6個方面走在前列,可見從數量和技術領域上南京與蘇州相當,細分領域存在上下游關系,為兩地區域間產業發展的合作提供了契機。

表2 南京、蘇州兩地生物醫藥10億以上上市企業情況統計表
二、南京、蘇州兩市生物醫藥產業上市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南京上市企業創新生態不足
從企業成立的時間上看(見圖2),南京和蘇州呈現出新老藥企區分。南京生物醫藥產業上市企業絕大部分成立于2001年之前,為20年以上老牌藥企,而蘇州均為2002以后企業,在時間線差距明顯。

圖 2 南京、蘇州兩地生物醫藥上市企業成立時間數量圖
從上市時間上看(見圖3),南京生物醫藥上市企業上市時間集中在2016年和2020年。而蘇州企業上市時間集中在2018年以后,2021年,蘇州上市生物醫藥企業已有9家之多。

圖 3 南京、蘇州兩地生物醫藥上市企業上市總數數量圖
2010年以前,南京生物醫藥產業企業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均與蘇州相當,同處城市上市企業發展初期,當時蘇州上市企業較多集中于傳統制造業,具備一定規模的生物醫藥企業不多。但隨著新藥品實施政策出臺,蘇州當地越來越多的科技型、專注型、服務型生物醫藥企業開始嶄露頭角,如前沿技術納米微球材料為主要產品的納微科技;專注眼科領域治療各類藥物的歐康維視生物;服務于各大醫藥的藥物管理信息系統的麥迪科技。特別是2018年以后,蘇州把握新證券法實施、科創板和創業板注冊制改革、新三板改革等機遇,促成更多蘇州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掛牌和融資。對比企業成立和上市數據,南京生物醫藥產業企業從初創到上市大部分需要20年,而蘇州企業僅需要10年左右,差距十分明顯,反映出企業在上市企業培育上創新生態較蘇州有所不足,企業受環境影響活力有待提升。
3.2南京核心龍頭企業在市場表現不足
核心龍頭企業是城市的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對產業科技創新和經濟效益發揮著關鍵核心的作用。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與蘇州信達生物是國內免疫學、基因治療的領跑者,企業規模、銷售收入、發展前景均在兩個城市首屈一指,且均在港股上市。如表3所示,金斯瑞生物科技“起得早、走得晚”于2002年成立早于信達生物近10年,在港股上市時間僅早3年。在企業成長上,金斯瑞生物科技增長率(30%左右)相對平穩發展,信達生物相對成長較快,僅在其上市的第2年就實現在營業總收入上趕超。
在成長模式上,金斯瑞生物科技2002年在美國新澤西州成立,2009年,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服務技術的優化,成為國內最大的生物醫藥外包公司,2011年遷入南京成立新的研發及生產中心。信達生物則是蘇州本地成長企業,與全球500強企業美國禮來制藥公司兩次達成產品開發戰略合作,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不同的成長模式在企業上市的表現截然不同,金斯瑞生物科技上市表現比較穩健,而信達生物在市場活力上較為出色。
3.3南京企業缺乏發展賽道的前瞻性
南京南微醫學與蘇州沛嘉醫療-B同為介入式高端醫療器械的龍頭企業,如表4所示,兩家企業的成立時間和上市時間大致相當。在主營業務上略有不同,南微醫學主要產品為消化內鏡診療器械、息肉、活檢類等器械,而沛嘉醫療-B主要產品為神經介入器械和經導管瓣膜器械。在公開的年報數據中,雖然南微醫學在營業收入遠超沛嘉醫療-B,但沛嘉醫療-B增長率保持在100%以上,相關證券公司預測到2022年,沛嘉醫療-B增長率將超過200%,實現爆發式增長。

表4 南京南微醫學與蘇州沛嘉醫療-B企業數據統計表
可以看出,一是政府培育上市的企業的思路上,南京屬于傳統式發展模式,蘇州更加關注前沿性技術;二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擁有的前沿技術一旦得到市場認可,企業市場轉化能力將實現爆發性增長。(作者:徐廣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