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采用文獻調查、統計分析等研究方法,從產業發展基礎條件、產業規模與結構、產業聚集與布局、研發創新投入與產出4個方面分析重慶生物醫藥產業的現狀。
一、產業發展基礎條件
重慶天然氣化工和精細化工優勢突出,現有可藥用天然氣化工產品超過3000種,為化學藥的生產配套了完善的原輔料,原料藥生產具有優勢。重慶中藥材資源豐富,現有中藥材種質資源5500種,中藥材資源蘊藏量163萬噸,品種數量與資源蘊藏量僅次于四川、廣東、云南、貴州,培育了山銀花、黃連、青蒿等10個中藥材大品種。
重慶醫療資源西部領先,截至2019年,全市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數量210580家,其中醫院847家,擁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36所三級甲等醫院,編制床位數19.96萬張。重慶藥品交易所是全國首家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電子交易平臺,形成了以藥品和醫療器械交易、貨款結算、金融服務、信息咨詢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年交易量為400億元。
二、產業規模與結構
2020年,重慶生物醫藥完成工業總產值672億元,規模以上醫藥企業191戶,擁有重慶太極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重慶智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北大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醫藥上市企業,占全市上市公司的20%以上;年銷售額超過5000萬元的大品種產品達50個。重慶生物醫藥產業門類齊全,包括化學原料藥、化學藥制劑、中藥飲片、中成藥、生物藥、醫療器械、衛生材料、藥用輔料、包裝等子產業。其中,原料藥生產優勢明顯,現有原料藥批文362個,產值約占生物醫藥總產值的18%;化藥制劑、中成藥、醫療器械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分別約占總產值的20%,20%,18%。此外,重慶獸用藥品生產也具有一定優勢,約占總產值的9%。目前,重慶還布局了特色醫療器械如基因檢測、前沿生物技術領域如精準生物干細胞等產業,并占有一定產業份額。
三、產業聚集與布局
“十二五”期間,全市形成了“五園兩帶七基地”的產業布局。五園包括兩江新區綜合性醫藥產業園、巴南化學藥產業園、高新區醫藥創新孵化園、涪陵現代中藥產業園、榮昌醫(獸)藥產業園,打造了沿三峽庫區、武陵山兩大中藥材產業帶和青蒿、黃連、川黨參等7個中藥材基地。
“十三五”期間,隨著產業鏈供應鏈的完善,逐步形成了“1+5+N”的產業布局體系。以重慶國際生物城為核心打造1個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以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涪陵區、大渡口區5個集聚區為骨干,同時著重發展合川醫療器械及醫用耗材產業園、大渡口體外診斷(IVD)試劑產業園、長壽原輔料配套基地等特色園區。
四、研發創新投入與產出
近年來,重慶生物醫藥產業的研究與試驗開發經費(R&D)投入強度、研發機構數、新產品研發項目數整體呈逐年遞增趨勢,表明重慶市醫藥企業對新藥研發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專利申請數在2018年達低值后,2019年和2020年略有提升。詳見圖1。

圖1 R&D投入情況及新產品開發項目與專利申報情況
全市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4個國家級平臺;擁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市醫藥工業研究院、重慶市中藥研究院等開展生物醫藥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59所;累計建設市級及以上科技創新平臺130余個,基本涵蓋了生物醫藥產業各個技術環節,其中化學藥47個、中藥23個、生物藥15個、醫療器械39個,有國家級創新平臺14個(表1)。

表1 重慶生物醫藥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作者:徐進,劉姝,張應,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