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濱海新區積極探索“主導產業 + 主題園區”模式,充分發揮政府在推動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著力抓科技創新,著力抓載體建設和平臺打造,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建設現代化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成為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標志性樣板。
濱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經驗做法和主要成效
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弱是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瓶頸,也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攻破的難題,更是濱海新區發展現代生物醫藥產業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濱海新區通過政府支持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平臺、打造生物醫藥主題園區,為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發展、集聚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一、政府支持生物醫藥技術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
面對生物醫藥產業成長初期科技研發基礎設施不足、人才稀缺、創新空間緊張等企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政府充分發揮支持和引導作用,建設公共創新平臺,實現創新資源共建共享,為生物醫藥突破國際技術封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政府給予充分政策支持和部分資金支持,鼓勵科研事業單位、研究機構、大學等成立聯合研究機構,以創新藥物和生物醫藥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為核心,扶植企業依托創新平臺共享基礎技術、創新資源和創新服務,全面開展技術攻關,實現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以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為代表的一批政府扶持的創新平臺在支持企業開展生物醫藥技術創新突破、助力濱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為例,依托42000平方米的生物醫藥專業化孵化空間,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為入駐企業提供了3000余臺共享設備和純水室、離心室、清洗室等公共實驗設施,同時提供企業運營、技術、科技項目申報、知識產權申報、藥監許可申報、融資等配套服務,以及實驗用品供給、安全管理、環境保護等管理與服務,實現了創新空間共享、資源共享、服務共享等多重目標,有效降低了企業創新成本,提高了創新績效。在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的助力下,以康希諾為代表的一批生物醫藥企業迅速突破發達國家技術封鎖,通過自主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成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不可小覷的生力軍。
特別是在疫苗研發和生產方面,我國從全部依賴國外進口到仿創滿足國內需求再到自主研發出國際領先疫苗產品,不斷實現歷史性跨越和彎道超車,這些成就的取得和濱海新區大力扶持疫苗產業開展科技創新攻關密不可分。“百白破”聯合疫苗、重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重組肺炎球菌蛋白疫苗以及重組結核病疫苗等的研發過程中,創新平臺提供的基礎技術支持、實驗設備和創新服務都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康希諾僅用60天就完成了新冠疫苗從立項到臨床的全部過程,為我國全面打贏疫情防控保衛戰、阻擊戰、攻堅戰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在濱海新區,眾多像康希諾一樣的生物醫藥企業順應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需求應運而生,在創新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抓住政府支持科技創新的重大機遇,全力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在生物醫藥領域實現眾多技術突破,有效解決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

二、創新平臺助力生物醫藥產業做大做強
在持續扶植重點生物醫藥企業科技創新突破的同時,政府引導創新平臺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拓展服務空間,通過建設醫藥研發綜合性大平臺、打造醫藥眾創空間、培育高端創新人才、創新資金支持方式等多種途徑扶植企業做大做強,形成了“專業綜合性大平臺+眾創空間+孵化器”模式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模式。
一是利用綜合性大平臺體系服務產業創新與成果轉化。
由藥物發現平臺、藥物研發信息平臺、醫藥智能平臺、藥物分析測試平臺等12個平臺組成的藥物研發綜合大平臺體系,是“十二五”國家科技重大支持專項,由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主持建設完成,覆蓋了從疾病機理到臨床前研究的整個技術鏈條,為國內外800多家機構提供了20萬次以上的專業技術服務,為濱海新區乃至天津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尤其是藥物研發綜合性大平臺很好地解決了新藥研發與臨床試驗同步問題,極大地縮短了新藥上市周期,提升了創新效率,提高了產業競爭能力。
二是依托醫脈眾創空間打造優秀科技企業培育基地。通過創新平臺提供的眾創空間引進有前景的創業團隊進行培育,利用大平臺設施和研發隊伍為創業團隊、孵化企業提供技術支撐,達到一定標準即吸納進國家級孵化器的隊伍中繼續扶持,加速成果轉化、產業化,極大地降低了創新創業成本,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依托高水平孵化平臺,濱海新區吸引了一大批生物醫藥創新企業在經開區、高新區等地落戶,推動生物醫藥產業不斷壯大。截至2021年,僅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引進和培育孵化的科技企業就達到340家,包括以康希諾、丹娜生物、灝靈賽奧、歐德萊等為代表的留學生創業企業,以國藥國際研發中心、科倫北方研究院、民生藥業等為代表的國內大型藥企分支機構,以及若干來津投資的國際生物醫藥企業子公司,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生物醫藥產業體系。
三是創新管理機制培育產業集聚發展的軟環境。為了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以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為代表的眾多創新平臺積極打破傳統科研院所管理模式,探索“政府+市場”雙重管理機制,即政府制定戰略發展方向,項目、人才和運營則全面接受市場的考核和調控,以此實現國家戰略導向與市場需求有機結合,充分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同時,為解決生物醫藥產業面臨的高端人才稀缺、資金支持不足等共性問題,政府給予政策支持,鼓勵創新平臺與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共建生物醫藥專業人才聯合培養機制,打造“高校基礎培養+研究機構實踐鍛煉+企業能力提升”全鏈條人才培養模式,有效解決了濱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人才供給問題。另外,以技術創新平臺為主體創新產業投資模式,建立包括醫脈基金在內的專業化產業發展支持資金池,解決了一部分企業發展中的資金約束,支持企業自主創新、新藥研發、產品中試和產業化等專業創新活動。
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專業化科技創新平臺、高端人才資金匯聚等創新優勢和集聚產生的規模效應,濱海新生物醫藥產業迅速發展壯大。2020年,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總產值460億元,同比增長14.3%,占天津市生物醫藥產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60%,實現凈利潤約60億元,企業實際上繳稅費總額約41億元,不僅成為濱海新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成為天津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三、“主導產業+主題園區”模式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產業的發展壯大不僅是空間上的集聚,更重要的是產業上下游環節的有機銜接與聯動,是產業鏈的流暢循環和產業體系的系統集成。2020年以前,濱海新區集聚的7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分散布局在開發區、高新區、生態城、保稅區等多個產業園區,點多線長,部分園區間還存在同質化競爭現象,內耗嚴重,對外競爭缺乏合力,距離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還有一定差距。為此,濱海新區創新“主導產業+主題園區”模式,在推動生物醫藥產業與園區形成良性互動格局的同時實現了主導產業的發展壯大和產業鏈的提質升級,探索出一條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創新發展之路。
根據《濱海新區產業空間布局指引實施方案》,濱海新區對經開區、保稅區、高新區、東疆港區、生態城重新規劃重點產業,探索“主導產業+主題園區”發展模式優化產業布局。通過“4-2-1”的布局思路有效矯正了傳統園區多樣化集聚導致的資源分散、同質競爭問題,明確生物醫藥產業在經開區、保稅區空港科技園片區、高新區華苑科技園片區和渤龍湖科技園片區以及生態城北部產業園幾個區域集聚發展,且不同發展區域立足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產業承載地。例如,經開區主要依托國內外頭部生物醫藥企業集聚優勢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聚區、依托智能制造優勢打造醫療器械產業集聚區,華苑科技園依托平臺資源優勢主要打造生物醫藥創新孵化基地等。
主題園區與主導產業的有機結合實現了要素和主體的專業化集聚,形成了良好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產生了“1+1>2”的系統效果,推動了現代生物醫藥產業體系的建設和發展。一方面,產業在主題園區內實現專業化集聚形成了集群創新效應,共性技術的普及和技術溢出的便利使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活動更加活躍、效率快速提高,成果產業化也更加便捷高效,形成了“原始創新+應用創新+產業化基地”全鏈條產業體系。另一方面,同行業的多主體集聚發展模式推動了領軍企業的形成,促進了企業間的競爭合作,形成了“龍頭拉動、配套跟進、集群發展”的科學產業梯隊,成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有力支撐。2021年,新區生物醫藥產業鏈總產值達513.79億元,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3家,同比增長超20%,生物醫藥產業出口總額達118.9億元。
濱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產業園區成為集中承載產業發展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重要空間增長點,但是,在缺乏科學規劃和合理定位的情況下,為了吸引資源、吸引項目,大多數產業園區走的是一條盲目擴張,惡性競爭的彎路,導致要素分散化明顯,產業同質化嚴重,產業配套薄弱,產業鏈條不完整,不僅不利于主導產業的培育,也不利于現代化產業鏈和產業體系的建設。隨著我國經濟增長從高速增長階段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僅要突破國外技術封鎖,還要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因此,必須突破傳統產業園區無序低效的集聚模式,走專業化高級化產業集聚之路。從這個角度講,濱海新區政府主導科技創新以及“主導產業+主題園區”發展模式能給予我們很好的啟示。
一、科技創新是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1]技術水平長期落后于發達國家是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處于低端鎖定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們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生物醫藥產業起源于發達國家。行業尖端技術一直掌握在發達國家壟斷藥企手中,導致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薄弱、技術競爭環境惡劣,技術突破舉步維艱,這也是當前我國產業技術創新中面臨的共性問題。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體是高度依賴技術創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如果不能實現技術創新突破、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領先技術,那么在行業發展中只能處于跟從、仿制地位,在全球產業鏈中也無法擺脫低端鎖定,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更是無從談起。因此,無論是從微觀的企業發展角度、中觀的地方支柱產業主導產業培育的角度,還是國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角度,都必須解決束縛產業發展的技術“卡脖子”問題和產業創新發展的根本動力問題。
二、體制機制創新是激發產業發展活力的關鍵因素
按照熊彼特創新理論,技術創新是市場競爭的結果,由市場機制支配。但是,在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現代化產業領域,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先發的技術優勢,并在競爭中吸引創新資源進一步向發達國家集聚。如果僅靠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在發達國家的強力封鎖下,我國很難在生物醫藥領域實現技術突破。因此,在推動產業技術創新中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重要作用,堅持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更好結合,實現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然而,在不屬于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如何發揮作用才能既不妨礙市場秩序又能充分激發主體活力,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多年來,在改革開放的制度創新環境下,包括濱海新區在內的國家各級各類產業園區在制度創新方面發揮了良好的示范效應。產業園區本身就是政府引導產業發展的結果,為了推動產業高質量集聚實現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目標,以體制機制創新激發產業創新發展活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政府引導或主導并不意味著政府的不科學干預,而是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對市場機制的完善和推動作用,形成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合力。因此,濱海新區通過構建產業創新平臺、通過“政府+市場”雙重管理機制推動產業創新的做法值得參考和借鑒。
三、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根本要求
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是助力國家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實體經濟穩定運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家安全被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其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關系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長期以來,中國憑借“世界工廠”的巨大代價換取了高速增長,卻陷入全球產業鏈低端鎖定,一些重要產業的產業鏈上下游環節,包括產業發展的關鍵命脈——核心技術,始終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給經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埋下重大隱患。突破關鍵產業核心技術壁壘,實現技術自主可控,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中國產業全球競爭力、維護產業安全、經濟安全、國家安全的必然要求。由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是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原則,加強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科學布局,加強產業鏈串并聯,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作者:王坤巖?臧學英?郭貝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