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農旅融合發展思路討論了廣州市增城區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規劃設計與在地發展路徑,并結合新時代下農業產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理論支撐范式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以期為農旅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規模發展提供路徑探索與思路借鑒。
一、增城區絲苗米產業園項目概況
本項目以增城絲苗米為主導產業,遵循“一核、雙軸、三片、多節點”空間布局,統籌生產、加工、流通、研發、服務等多功能板塊,形成了廣州增城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點線面協同發展格局。其中,核心區位于朱村街道,占地3000畝,重點展示絲苗米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展示、絲苗米文化傳承與發展、康養農業與休閑觀光等方面的內容。建設增城絲苗米文化館、稻田稻田濕地等絲苗米多功能集成示范基地,打造農旅融合的獨居嶺南風情景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絲苗米多功能拓展示范區。
二、增城區絲苗米產業園功能定位
貫徹落實全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及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國家戰略,遵循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關于規模養殖、加工轉化、品牌營銷、創新驅動的發展內涵,聚焦絲苗米主導產業發展升級,按照鄉村振興的要求,加快將產業園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絲苗米產業興旺高地、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板,功能定位如下:
2.1 廣東省優質絲苗米轉型發展排頭兵
以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發揮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以“優米、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全產業鏈條為導向,以統一標準、強化服務、完善鏈條、集群發展為路徑,集中資源、重點突破,推進質量興米、品牌強米,爭做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排頭兵”,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創新發展的“試驗田”。
2.2 粵港澳大灣區絲苗米產業技術研發中心
充分利用增城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創優勢,深度融入粵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以增城絲苗米全產業鏈的生物化、數字化、營養化為科技創新方向,將產業園打造廣州國家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組建全省絲苗米科技創新平臺,推動絲苗米產業技術創新與國際交流合作,打造成為引領全省絲苗米產業科技創新驅動的核心帶動平臺。
2.3 粵港澳大灣區絲苗米多功能拓展示范區
發揮稻田生態涵養、景觀營造等功能,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需求相契合,結合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優化,積極拓展絲苗米生態休閑功能,積極推進“旅游+”“文化+”“康養+”農業跨界融合發展,打造增城絲苗米文化館、稻田濕地等絲苗米多功能融合示范基地,打造獨居嶺南風情的農旅融合景觀,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絲苗米多功能拓展示范區。
2.4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繁榮美麗鄉村樣板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城鄉等值化理念,同步推進絲苗米產業園與美麗鄉村建設、大灣區發展,著力提升產業園鄉村生態環境質量,加快形成與“宜居宜業宜游”生活圈相匹配的鄉村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統籌灣區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系統,使增城區產業園與美麗鄉村成為彰顯世界級城市群整體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增城區絲苗米產業園空間規劃體系
根據產業園區位條件、環境容量與資源承載力,確定“一核、雙軸、三片、多節點”的空間布局方案,統籌布局絲苗米產業的生產、加工、流通、研發、服務等功能板塊,形成點線面協同發展格局(見圖1)。

圖1 增城區絲苗米產業園總體布局圖
一核:即絲苗米科技與三產融合核心區,地處朱村街道,以丹邱村、龍新村、龍崗村、山角村、南崗村、聯興村為核心,區域面積 3000 畝,重點突出絲苗米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展示、絲苗米文化傳承與開發、康養農業與休閑旅游、品牌營銷與展示等功能,以絲苗米起源文化為核心,打造生態農業與智慧農業,推進“旅游+”“文化+”“康養+”的農業跨界融合發展,建成集研發、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農旅于一體的產業園核心平臺。
雙軸:重點圍繞增江、西福河兩大水系,突出生態涵養、綠色發展與休閑農旅等功能,突出打造沿增江流域農旅融合與生態景觀軸、沿西福河生態涵養與綠色發展軸。重點在沿增江兩側有機串聯北部湖心島景區、白湖水鄉景區,中部荔江公園景區、鶴之洲景區等,南部濕地公園、百萬果園等景點,策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打造農旅融合與生態景觀軸;在沿西福河強化生態涵養,發揮水稻的生態涵養、景觀營造等功能,打造生態涵養與綠色發展軸。
三片:在產業園著力打造加工流通集聚片區、科技與農旅融合片區、絲苗米標準化種植優勢片區等三大片區。絲苗米加工流通集聚片區:位于產業園西南部區域,涵蓋仙塘鎮與西寧街道,該片區城鎮化水平較高,二三產業集聚發展,是全區絲苗米加工、倉儲、流通產業集聚發展區。未來重大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加快推進絲苗米加工流通產業升級,探索應用糙米低溫儲藏等技術,引導絲苗米加工企業聚集發展,加強增城絲苗米生產加工標準化體系建設,制定完善的生產加工流程,推動加工設備改造升級,采用新技術、更新工藝設備、設計新產品、開拓新市場。
絲苗米科技與農旅融合區:位于產業園中部與南區區域,主要涵蓋朱村街道、石灘鎮和中新鎮,重點依托廣東啟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廣州金從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入駐,在該片區內搭建一批科技創新、稻旅融合的重要平臺,進一步突出三產服務帶動,強化絲苗米的科技支撐、綜合展示、科普休閑、雙創孵化、質量安全等功能,依靠科技等現代要素注入,驅動增城絲苗米產業園高質量發展。
絲苗米標準化種植優勢區:位于產業園中部與北部區域,涵蓋中新鎮、派潭鎮、正果鎮、小樓鎮與石灘鎮等五鎮域,是全區絲苗米優勢產區。重點對接國家“兩區”劃定,打造 10 萬畝增城絲苗米生產功能區。強化該區域的優質專用原料基地支撐功能,以及新技術新品種應用示范功能,推動建設一批品種結構調整、規模標準化生產基地,突出品種結構調整,引進、示范、推廣增城絲苗米的新品種,加快示范基地和物質裝備升級和新型糧食經營主體培育,打造全省高品質絲苗米和精致品牌基地的示范樣板。
多節點:以增城絲苗米品牌營銷為統領,統一標準與技術規程,以龍頭企業為產業帶動,通過各類訂單農業等方式,在產業園建設一批標準化種植基地,突出基地的優質標準化原料基地示范功能、優質新品種示范與推廣、全程機械化示范、綠色高效集成技術應用示范等功能,打造代表全省特色的高端品牌大米標準化綠色種植基地。重點建設良種繁育與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基地、集中連片增城絲苗米標準化示范基地、農旅融合與稻田公園示范基地、區域養分平衡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稻魚/蝦共生有機絲苗米示范基地、增城絲苗米數字農業示范基地等。
四、增城區絲苗米產業園發展建設路徑
4.1 大力建設“增城絲苗米”品牌營銷體系
大力開展“增城絲苗米”品牌推介,組建“增城絲苗米”品牌聯盟,保護區域品牌知識產權,深化區域品牌內涵。加大品牌宣傳,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多形式、廣角度、深層次的宣傳報道“增城絲苗米”品牌,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舉辦各種農業展會、在主流媒體發布廣告、策劃舉辦絲苗米文化節等大型的宣傳活動,整體提升品牌輻射影響力。加快建立線上與線下相互補充的品牌營銷渠道,在線上與抖音、天貓、京東商城、蘇寧易購、1號店等知名電商平臺合作,拓寬線上銷售渠道;在線下著力開拓粵港澳大灣區為目標市場,開設“增城絲苗米”官方旗艦店線下實體店,使消費者可以在固定渠道買到純正保真帶有“溯源防偽標識”的增城絲苗米。策劃采取點對點、私人定制、田塊認購、眾籌等手段,定制式銷售大米,拓寬增城絲苗米銷售渠道。
4.2“文旅+”帶動一二三產融合
利用“旅游+”“文化+”等模式,推進水稻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重點依托稻田景觀優勢與農耕文化,打造一批集田園農耕、農家風情、休閑垂釣、絲苗米文化、農業科技、中西餐飲展示為一體的休閑農業基地。強化休閑農業基地的農耕體驗、特色農產品展示與銷售等功能,結合地方特色旅游餐飲業發展,突出健康營養餐飲特色,弘揚本地餐飲文化,發展農業旅游購物。重點在朱村街道建設稻田主題體驗公園,開展高標準稻田統一改造建設,發揮稻田生態涵養與景觀優勢,打造稻田主題公園,利用田間道路建設綠色長廊、花海長廊、木質棧道等,建設觀景臺、稻田民宿等場所。在石灘鎮建設增城絲苗米康養小鎮,以增城絲苗米為特色主題、以健康養生農業為產業支撐、以文化融合為內在靈魂,培育壯大健康農業、養生農業、文旅農業等新型業態,按照城鄉融合建設完善小鎮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體系,打造新時代鄉村振興典型樣板。到2023年,產業園實現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突破千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0億元以上,促進一三產高度融合。
4.3 大力推進絲苗米產業數字化建設,搭建絲苗米產業大數據平臺
推進產業園水稻生產基地的智能化建設,充分發揮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節水、節藥、節肥、節勞動力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產銷向智能化、精準化、網絡化方向轉變,引導園區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探索適合本地的節本增效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在水稻標準化種植基地構建天地一體的農業物聯網測控體系,實施智能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農機定位耕種等精準化作業,到2023年,整個產業園建成國家數字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增城絲苗米產業大數據管理平臺,依托全市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進一步拓展農業資源環境監測范疇,在產業園內建設全市稻米產業的資源環境大數據平臺,進一步拓展監測產業領域與空間,實現對農業水土資源、光照積溫、種質資源、農業廢棄物等全領域的監測管理。建設一批土壤環境數據監測點基礎上,強化監測功能、拓寬布點范圍,累積建設一批監測點,實現產業園主要稻米規模化種植基地全覆蓋,為實施農業生產精準技術指導和科研奠定堅實基礎,不斷提升“互聯網+農業”的大數據應用公共服務能力。加快信息技術在產業園管理服務與休閑旅游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開發產業園游購玩 APP等,發展 CSA農業和共享農業讓消費者直接與農田與合作社與農戶對接;開發產業園特色產品網上商城,入駐淘寶等電商平臺;結合產業園全域旅游實施“物聯網”全覆蓋,打造具有特色的智慧農業和互聯網農業產業園。
4.4 推進農村創業創新孵化
完善農業“雙創”政策,探索建設一批雙創示范基地,重點加強產業園基礎設施硬件建設,大力發展適合返鄉創業人員和新型經營經營的水稻種植、稻米加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農村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項目,在產業園內開展返鄉創業孵化基地、信息服務平臺、實訓基地和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建設,重點鼓勵有資金、懂知識、善經營、會管理的人才到產業園投資創業。營造有利于雙創的軟環境,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重點扶持在外工作的增城人回鄉拓展事業,重點推進農村創業創新相關市場準入、財稅、金融服務、用地用電、創業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和優惠條件,為返鄉創業人員積極營造低門檻、低成本、低收費、優環境的“三低一優”創業環境,搭建一批創業見習、創客服務平臺,降低創業風險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將產業園打造成為新型經營主體“雙創”的孵化區。 (作者:代恒,王建濤,鄭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