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存量規劃的背景下,生態產業園區大量存在,占據城市大量區位良好的土地空間,對改善城市環境、發展社會經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一系列因素影響,其價值并未充分體現,并且理論層面缺乏宏觀層面下對生態產業園區與城市規劃建設相聯系的具體研究。
1 產城融合理念
1.1 產城融合概念
對產城融合的定義,學術界沒有明確一致的說法,國內不同學科的學者對于“產”與“城”的意義理解存在差異(圖1)。有部分學者認為“產”“城”是指產業園區內部功能,分別指生產功能和生活功能。目前普遍認為“產”指產業,具有生產功能、產業用地性質,“城”是城市,具有生活功能、居住服務用地性質等。由于學科的差異和研究的出發點不同,對概念的定義有明顯差異。
1.2 產城融合內涵解讀
以下四種類型可大致歸納為學術界對于“產城融合”內涵的理解:強調物質空間的整合,強調產居結構的匹配,強調產業園區主要應服務于新城的建設和對時序的探索。
“產城融合”是以城市為依托,以產業為保障,促進產業經濟發展,以產業發展為手段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以及驅動城市更新,也讓市民能夠就近實現就業,做到以城帶產、以產旺城。產城融合的基本內涵可界定為“以產帶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在園區建設中融入生產和生活性服務,打造居住與就業融合,生產功能和生活服務功能融合,建設為功能多元、復合共生的創新產業園區(圖 2)。
2 生態產業園發展困境
2.1 生態產業園區的發展現狀
生態產業園區的內容明確提出低碳、綠色、循環利用等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我國基于新型工業化戰略,依托綠色循環經濟,建設生態產業園,打造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并開展了部分理論探索及實踐嘗試。但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對生態產業園的規劃和認識不足,以及在生態產業園建設初期的后期運營和管理經驗不足,生態產業園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達到新的高度,積極推進園區的低碳、綠色和循環建設。中國的生態產業園區的建設仍處在實踐探索階段,如何制定園區生態化發展路線圖,提高園區應風險能力,是生態產業園區建設發展的難點。
(2)我國生態產業園區基礎設施落后,人才匱乏。能源和資源不夠節約等現狀問題突出,企業之間的生態合作不規范,生態鏈建設不完善,并且缺少支撐生態產業園區精細化管理的有效技術。
2.2 生態產業園區的發展困境
生態產業園區建設是解決產業園區現狀環境,實現地區經濟快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從目前我國生態產業園區的現狀來看,情況不容樂觀,園區運行和發展停滯不前。在提高建設生態產業園區應風險能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不同類型的問題。
2.2.1 園區產業結構同質化嚴重,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生態鏈不夠完善
園區產業結構同質化現象突出,使得資源地域分割,難以集聚,業態重復,功能結構低下,園區競爭能力不強,在競爭中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造成資源浪費,不利于生態文明的建設。企業產出受到市場供應變化、產品種類變化、原材料供變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生成的廢料和消耗的資源在數量和結構上的不確定,以及生態供應鏈柔性的斷裂。
園區科技創新能力不強,高新技術企業逐年增加,研發能力弱、科技創新投入較少,缺乏以廢物利用為核心的關鍵性技術,關鍵是缺乏產業生態鏈接為核心的關鍵性技術,從而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嚴重。
2.2.2 園區空間上布局混亂,設施低下,區域發展不均衡
生態產業園區在建設最初,仍沒有擺脫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導致園區企業水平參差不齊,產業種類雜亂,產業定位不清。除此之外,沒有合理的規劃指導。企業根據自身的需要和園區的地理位置,往往會選擇益于自身發展的地域進行劃布局,這導致企業用地雜亂無章、各種產業混雜、產業分離、用地割裂等不良局面。
2.2.3 園區靜脈型產業缺乏
在生態產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靜脈型產業占有重要位置,靜脈產業促進園區副產品的利用及廢棄物的回收重復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但目前大多數生態產業園靜脈產業少,未形成完整的雛形。
2.2.4 缺乏理論研究基礎和相關配套政策制度
產業園區是城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關于生態產業園區的理論研究在過去一直滯后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缺乏有關生態產業園區規劃建設模式、產業組織模式和競爭力、園區建設評價體系等研究。缺乏理論上的指導和量化的指標,導致園區發展和理論思想上的錯位,造成嚴重的發展瓶頸。面對復雜的園區設計問題,規劃領域往往局限于物質形態層面,缺乏編制方面內容,缺乏對區域范圍的深入調查和對區域產業發展的宏觀研究。
3 產城融合視角下生態產業園區的規劃策略
明確園區功能定位、明確園區發展方向、推動園區區域協調、加快產業優化布局、提升基礎設施水平,是補充、提升城市功能的過程。產城融合是制度改革和創新,包括管理效能、投資機制、運營模式、文化創新以及生態構建等。其中,加強生態產業園區建設的理論支撐、加強園區模式建構、改革園區長效化管理機制和創新基礎設施整治手段等措施,對打造“產城融合、科技領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生態園區”具有重要意義。
3.1 完善生態產業園區建設的理論支撐
生態產業園區規劃是涉及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全方位規劃,因此對于其理論研究應加強企業文化、產業機制、生態循環保護、園區經濟與城鎮發展等領域的研究。以理論協領規劃,以規劃支撐理論,填補生態產業園區規劃理論研究的空白,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
3.2 加強生態產業園區模式的建構
節約型社會的建成,必須利用資源節約的最大化,節約企業的資源成本,實現環境保護的最大化。企業要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生態產業園模式既要保證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又要保證環境保護的最大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產業園的建設。按照國家相關規定投資建設以及進行經營,鼓勵以(PPP)模式進行園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項目開發,運營特色產業園區,探索園區合作發展模式。
3.3 創新設施整治手段
推進園區循環化建設,參照循環綠色生態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理念,推進企業和產業循環式生產和組合,搭建物質優化、資源共享、高效便捷的公共信息平臺,為企業創造一個依法運營、市場平穩、誠信政府和治安良好的發展環境,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
3.4 改革園區長效化管理機制
通過改革的方式尋求更為科學的管理體制,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創新思維管理,引領改革步伐。創新招商理念是其中一種手段,注重引資質量,對企業進行生態化評估,評估企業運營,優勝劣汰。
現階段我國生態產業園區大多實行園區管委會管理制度,生態模式創新理念,加強公共平臺的建設,數據能夠反映園區各方面情況,整合內部數據資源和電子化,提高效率,強化資源配置,優化環境。(作者:潘冬 李丹妮 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