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有瓦房店、浙東、長三角、洛陽、聊城五大軸承產業集群。瓦房店是我國最早的軸承產業基地,洛陽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這兩個軸承產業集群發展起步早,具有較好的工業基礎;浙東和長三角地區的軸承行業起步相對較晚,但由于浙東和長三角都是國內的經濟發達地區,對外開放程度高,地方經濟發展具有較大活力,當地的工業發展需求也有力推動了軸承產業集群的發展,彌補了其起步晚的缺點。與其他產業集群相比,聊城軸承產業集群以草根經濟的方式在夾縫中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但進一步升級遇到瓶頸,在科技基礎、經濟發展水平和對外開放程度上均存在不足。

一、集群大而不強,產品處于產業鏈條中低端
作為區域分工體系,產業集群是一種把大多數零部件和生產工藝分散于千家萬戶、由眾多小生產組成的社會大生產體系。聊城軸承產業集群是一些中小鄉鎮企業基于低成本集聚而自然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集群中企業數量眾多但個體規模普遍偏小,大多以簡單加工為主,停留在低端生產,只重模仿而自主創新能力差,追求的是逐底的利潤。軸承產業集群中的產品檔次太低,缺乏競爭力,處于價值鏈最底層,廣大小微加工戶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式生產,生產設備一般為大企業淘汰的落后舊設備和二手設備,屬于簡單粗加工和低端生產,造成同質產品大量過剩,擠占了市場資源;同時集群中的惡性競爭會迫使中小企業轉移他地甚至衰退消亡。例如,冠縣清水鎮軸承圈鍛造過程中低端高耗能洋火爐、磨超設備數量較多,“三去一降一補”任務較重。規模小、工藝差、產能落后的軸承業戶由于環保意識缺失、環保設備缺乏、環評手續缺少,在國家環保政策不斷趨嚴、各級環保督查力度加大的形勢下,已經部分關?;虻归],最終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二、專業化分工不明確,合作水平差
聊城軸承產業集群以鄉鎮企業、私營企業起步,產業鏈條中企業之間相互協調合作水平差,協作意識差,缺少強有力的生產協調組織,造成無序與惡性競爭。產品同質生產還減少了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限制了集群創新氛圍的形成和集群效應的充分發揮。
聊城軸承產業集群內企業間協作化程度不高,大企業傾向于搞“大而全”,小企業搞“小而全”,不但不能合理配置生產要素,也嚴重阻礙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的提升。在沒有明確專業化分工的前提下,大多數中小企業的生產都呈現小而全的模式,從零部件到最終產品都由企業一手包辦,由于生產的產品同質性較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企業之間的競爭。最終不僅影響了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合作和交流和經濟績效,阻礙了集群內企業規模的擴大,也影響了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
三、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四大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有待提高
聊城軸承產業集群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落后,企業在技術研發、高端人才引進、行業標準制定、設備工藝流程等方面跟國內先進軸承生產基地還存在一定差距。絕大多數軸承企業還沒有實現從技術模仿、技術追蹤向技術創新轉變,缺乏核心、專利技術,致使自身沒有拳頭產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所需的標準、計量、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四大質量基礎設施平臺建設有待進一步提高,建設、培育和推廣品牌的力度還不夠大,各檢測機構管理及運營效率有待提高。集群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帶動性強、知名度高的龍頭企業?,F有規模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對集群內的中小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弱。
四、企業自身管理水平低,質量管控措施不強
聊城軸承產業集群內企業管理者整體素質不高,管理水平低,企業的優秀管理人才少。集群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現代化管理意識不強,規模較大的企業難以招聘到高水平的企業經理人和管理人員,中小企業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將企業交與家人、親戚管理,企業產權具有明顯的血緣、親緣和地緣特點。在這種企業制度下,企業的決策權、經營權和管理權高度集中,企業難以及時迅速對市場變化做出正確的決策,導致企業的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這種“一言堂”的決策模式人為地提高了企業的決策與運營風險,阻礙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另外,聊城軸承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縣域的鄉鎮和農村,各方面條件跟大城市比差距巨大,對高水平管理人員的吸引力不大。
五、品牌意識薄弱,人文環境需優化提升
集群發展缺乏大品牌、大企業的引領帶動,集群內企業和加工業戶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較低、核心競爭力不強,高、精、尖產品較少,且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整體質量檔次不高,已經成為聊城軸承產業長遠發展的“軟肋'良好的人文環境是軸承產業集群發展的必要條件,如洛軸所、中機十院、河南科技大學可以作為洛陽軸承產業技術依托,為產品設計、研發等技術創新活動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支持,提供優質的勞動力和人才保障。相比之下,臨清軸承產業的技術工人和企業管理者的受教育水平還有待大力提升。目前,臨清能提供技術培訓的學?;驒C構比較少,科研與教育力量不足,不足以為軸承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作者:馬中東 李紹東 孔凡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