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項目實踐為載體的EOD模式是以生態環境改善為目標的開發模式,通過生態資源的修復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以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生態產品的增值。項目通過組建政企聯合經營主體開發綠色生態產業鏈,以政府統籌為主導,融合低收益的公益性產業和高收益的經營性產業,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解決項目資金問題,實現生態治理項目的經濟收益與環境效益的共創共贏,運行機制如圖 2 所示。

圖2 EOD 項目運行機制
一、重構生態格局,筑造生態基地
水生態網絡的重構是EOD項目實施的首要任務。依托正在實施的荊十溝片區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工程,將上水村的水系與荊十溝水系貫通,把沿途的水系連通,進行整體性綜合整治。對試點區域內部分河湖水系阻塞段進行擴挖疏浚,通過橋涵等工程措施,加大河湖與河溝的溝通力度,促進水體流動,提高水體交換頻率,擴大河溝的環境容量,實施水系連通、生態凈化和岸線修整,恢復河道生態功能。對農村生活污水管網進行疏通改造,截污控源,治理水污染。
試點項目的實施將極大改善青弋江與青安江水質,是長江大保護實施的重要一環。同時,試點建設對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有積極促進作用。
二、提升環境質量,優化人居環境
對試點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和旅游環境進行規劃建設。優化試點區域內的種植養殖結構,避免品類過于集中引起的生境單一問題。建設人工濕地,完善生態系統中缺少的“生態廊道”和“生態斑塊”部分。同時,依托陶辛水韻文化旅游區提升改造項目,建設新型文旅商業消費聚集區配套設施及基礎旅游設施,包括游客集散中心、主題樂園、民俗群、博物館等。建設生態濕地、濱水棧道、步行廊道串聯旅游區、商業區、公共空間及主要公共服務設施,形成連續的文旅景觀空間。提升旅游區的整體環境質量,增強區域競爭力,提高區域土地開發利用價值。將生態環境治理帶來的外部經濟性內部化,最終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價值,改善鄉村的人居環境。
三、聚集關聯產業,反哺生態建設
構建綠色生態全產業鏈是 EOD項目的重要實現途徑。水利旅游景區 EOD項目的產業發展,需要發揮水利景觀優勢,開拓“旅游 + ”產業融合路徑,將 旅 游 與 科 教、文 化、農業、工業等產業類型相融合,形成一產、三產聯動發展。項目實施初期,結合區域生態環境治理需求對關聯產業進行識別,主要針對實施緊迫性強、生態環境效益高、對關聯產業具有較強的價值溢出的項目,合理確定項目實施邊界和目標要求,開展項目謀劃和頂層設計,明確項目建設內容、技術路線、投資估算等。

試點區可以發揮陶辛鎮特色,以“荷”主 題、江 南官圩“古 水 系”主 題、淡 水貝類產業化主題為核心,圍繞這三個特色主題,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業、有機農業、生態環保產業、新型服務業、生態文教與科技創新產業、智慧物聯產業。實現以環境治理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反哺產業維護,形成良性循環體系。應對水利風景旅游區配套服務功能缺失的困境,區域內居民可依靠自有資源與資產的綜合利用,自主從事餐飲、住宿、休閑、接待等配套服務工作。
四、政府主導,一體化實施
EOD項目既涉及公益類的環境治理項目又涉及經營類的產業發展項目,需要將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產業項目在實施中作為一個項目,通過政府主導、市場協作的方式,由一個市場主體一體化實施。
政府主導統籌整個過程,注重其在項目捆綁、資源搭配、制度設計、特許經營、資金獎補、績效考核和氛圍營造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并且在實施全過程中合理配置資源,結合政府專項資金、政府投資基金、PPP 等來平衡生態環境與產業開發的成本收益,支持 EOD項目實施推進。同時開展招商引資,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加大投入,開展基礎實施建設和產業融合發展配套設施建設,導入高端產業和發展特色產業并舉,分步驟推進,一體化實施。構建政府主導、上下聯動、各級協調、市場化運作的長效機制。
結 語
EOD模式的核心目的是推進區域可持續發展,助力生態環保項目落地,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灣沚區“兩江四圩”EOD 項目試點區域是以水利資源為依托的旅游型發展地區,本文基于對試點區現實困境和前期基礎的分析,探討EOD 的應對措施和開發路徑。該地區水環境所存在的底泥淤積、護岸不足、水系流通不足等問題,為水鄉普遍存在的問題,文章結論可為水利風景區的生態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作者:李婷君,姚景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