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建設能力不斷提升,同時也暴露出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面對傳統能源儲量的下降,發展新能源產業已經成為目前有效的解決方式,因而符合節能減排要求且更加高效綠色的新能源受到了廣泛關注。在“十三五”期間,我國新能源產業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發展成果,其在“十四五”期間也依然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并將成為我國新增能源供給的核心力量。為了更好實現“碳中和”和“碳達峰”這一“雙碳”戰略發展目標,應繼續大力推進能源供給改革,厘清新能源發展趨勢,構建完善的新能源發展機制,為我國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便利條件。

一、“雙碳”目標下新能源發展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 75 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雙碳”戰略發展目標:其一是中國將在2030年這一時間節點,到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大值,之后其排放量將不斷減少;其二則是在2060年這一時間節點,利用新能源開發利用、節能減排、綠化造林等多種形式抵消掉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自 2006 年政府頒布《可再生能源法》以來,我國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得到大幅度提升,起步階段我國新能源裝機220萬千瓦,約在全世界占比3%,隨著這一法規的大力推行,在2020年新能源裝機在全世界國家中的占比已達36%,預計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達到 25% 以上,在 2020-2030年的時間段內,每年新能源新增裝機1億千瓦,我國新能源的供應過程也將以這種形式為主,并以此為基礎建設更加健全的以新能源為主體的創新型電力系統。
二、我國新能源發展進程中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2.1 新能源產業統一化問題突出
現階段,新能源產業推進過程中存在統一化不足的問題,整個產業的實際生產和發展情況無法與市場發展的真實需求相適應,這對新能源未來的持續發展產生了限制作用。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國家加快了“大廠造車”的速度。2021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 352.1 萬輛,同比增長1.6倍,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但其發展過程中仍存在換電站建設成本高、盈利難、新能源汽車電池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以充電樁為主的補能形式依然存在充電時長過長、效率過低,對土地、電網要求過高的困難,且大部分車企并不愿與第三方換電企業合作,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率。
2.2 新能源技術研發水平不足
首先,新能源研發和生產環節不同步。很多企業涉足新能源產業,過于關注新能源產品研發,忽視了后續的理論研究以及成果推廣,導致產品實用性較差。其次,“掐脖子”技術問題嚴重。新能源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研發能力是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目前新能源產業中的企業大多以加工為主,加工水平高,產能大,但核心技術掌握不足,產品附加值低、凈利潤低。
目前諸多新能源企業加大了技術研發力度,但整體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技術加持仍不足,我國新能源汽車廠家有近500家,但有制造資質的也就 15 家,電驅動系統方面的高速軸承、控制芯片等一些關鍵零部件依然依賴國外進口,制約了產業發展進步。
2.3 新能源產業規劃管理工作低效
我國新能源產業雖然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果,但與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新能源產業普遍存在發展規劃管理低效的問題。一方面,產業發展目標缺乏完整性和科學性,在發展規劃管理工作中沒有明確的方向,各項管理活動較為混亂,另一方面,新能源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規劃,對相應的新能源技術和設備設施沒有及時優化和更新,導致后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過程中遇到更多阻礙因素。以光伏新能源為例,各個地區對光伏電站應繳納的相關稅收額可調整空間比較寬松,不利于后續穩定發展。再以電動汽車充電站為例,截至 2020 年末,我國保有 492萬輛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總量約為168.1萬個,樁車比 0.34:1,加上快充模式需要3小時左右才能夠充滿,這表明充電效率及服務能力明顯不足,許多電動車中高端初創品牌及傳統車廠的純電動高端品牌,如大眾ID、廣汽埃安、吉利極氪、上汽R汽車、北汽 ARCFOX 極狐等,也紛紛開始在超充站上進行布局。
三、“雙碳”目標下新能源發展趨勢研究
3.1 從戰略角度制定新能源發展規劃
(1)制定長遠戰略規劃。新形勢下要想實現我國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并保證“雙碳”戰略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產業決策者和管理者應著眼于長遠戰略制定其發展規劃,針對能源過度消耗的現象,提升能源實際利用效率,構建和諧的市場產業環境。
(2)強化新能源規劃的引導作用。以新能源發電為例,地方政府需清楚消納新能源電力比例,確保電網與新能源電力項目的共同建設,對新能源企業的技術資質嚴格把關,從而更好地推動行業穩定有序發展。不少企業也開始提前布局,如永達汽車開始加速布局新能源市場,截至2021年末,新能源品牌授權網點18家,相比上一年新增13家,其中包括比亞迪、小鵬、零跑、歐拉、AITO、智己汽車等品牌。數據顯示,2021 年新能源獨立品牌的毛利率達7.67%。
(3)綜合運用新能源并更新設備。新能源產業的決策管理者應從未來發展的角度,結合產業現狀和不同地區具體條件綜合利用各類新能源,不斷優化和更新產業中的新技術和新設備,與區域內大眾的生活要求和環境標準相適應,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穩定發展。
3.2 持續提升新能源研發創新能力
(1)持續提升研發創新能力,保證新能源與時代發展的真實需求相適應,改革和創新其產業結構。以新能源車企為例,目前我國新能源車企共計19.0萬家,其中實用新型專利數量和其他專利數量最多的企業均為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分別為382件和565件,其次是蔚來汽車。實用新型專利數量超過百件的企業共有8家,占取樣企業總數的32%。其他企業也應強化科研能力,注重新技術研發,向著智能化方向轉變。此外,華為、小米等也將以軟件生態合作等方式推進汽車智能化的發展。
(2)科學整合各類可利用資源,同步提升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的研發創新能力。積極采納業界的建設性建議,制定新能源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產業應用方案,實現風能技術、核能技術以及各類節能減排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綜合發展,保證各類新能源資源的可循環利用。2022年2月,湖北芯擎科技獲得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數億元戰略投資,用于研發和部署更為先進的芯片。雙方將在車規級、高算力芯片領域展開合作,助力“車載中央處理器芯片、自動駕駛芯片、智能座艙芯片”三條芯片產品線的創新與研發,提升一汽集團旗下品牌汽車的自主創新水平,將汽車芯片國產化進程向前推進,這也預示著新能源研發能力對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價值。
四、結 語
現階段,我國新能源產業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發展成效,其也成為了對我國主力能源的重要補充。在“雙碳”戰略目標下新能源產業迎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應深入探究其發展問題并制定出有效的改進策略,厘清其發展趨勢,推動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作者:張宏霞,張衍杰,馬茜,郭東平)